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课程内容的讲座式教学设计
 
更新日期:2020-05-28   来源:教育探索   浏览次数:20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讲座式教学方法就是把课程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部分(即几个专题),然后根据课程需要分配给不同学科背景及专业研究的授课教师,在课程安排上

 
 “讲座式”教学方法就是把课程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部分(即几个专题),然后根据课程需要分配给不同学科背景及专业研究的授课教师,在课程安排上,既保证各专题间的有机结合,也充分体现不同专题的独立性,将各部分作为独立的专题来开展课程,共同完成整体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

《食品营养与安全》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其教学目标是对我院非食品专业的学生普及营养与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食品保健的意识。因此在该课程的内容设计上进行了较大改革,将相对枯燥的专业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使课程内容集专业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该课程共计32学时,划分为12个专题,分别为:(1)、《食品营养与安全》概述;(2)、有趣有料说“吃”;(3)、保健食品、特殊膳食食品、新食品原料间的区分及关系;(4)、新膳食指南教你吃出健康;(5)、有趣有料说“喝”—揭秘饮料中的秘密;(6)、食物中毒及预防;(7)、烹饪中的油盐酱醋;(8)、食品安全追溯;(9)、“舌尖上的文化”与食品营养健康;(10)、属于你的营养配餐—实物交换份法;(11)、肠健康 常健康;(12)、喝茶养生学问大。在专题的设计上,课程内容重点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实现授课目标。本文就不同的专题内容设置,分别阐述课程目标及预期课程效果。

1、在“有趣有料说“吃”、“有趣有料说“喝”—揭秘饮料中的秘密“、“烹饪中的油盐酱醋”等专题讲座中,课程内容主要考虑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都对食品添加剂存在着种种错误认识。甚至谈之色变,认为食品添加剂是导致食品不安全的重要因素。通过上述专题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什么是真正的食用级添加剂,学会如何选择健康营养的食品,减少对食品添加剂的不必要恐慌,建立对于食品添加剂的正确认识。

2、在设计“保健食品、特殊膳食食品、新食品原料间的区分及关系”专题讲座时,课程内容充分关注了目前保健品市场制假、售假、虚假宣传多发频发的现象。相对保健食品,人们对特殊膳食品的认知度相对较低。通过专题学习,使学生更多的了解保健食品、特殊膳食食品和新食品原料的概念,进而能自主区别和关联三者,并进一步掌握三者涉及的其他知识。引导学生锻炼发散思维能力,能用一到两种或多种原料结合的方式初步构思和设计新型食品。

3、设计“新膳食指南——教你吃出健康”、“属于你的营养配餐—实物交换份法”两个专题讲座,通过目前的一些常见病、高发病入手,针对威胁人们健康的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高发与不良饮食习惯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讨论,明确暴饮暴食、大鱼大肉、吃洋快餐、只喝饮料、过量饮酒等错误的饮食认知和习惯对健康的损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饮食观念,同时进一步学会自己编制营养食谱,从而提高自身健康知识素养。

4、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和营养状况发生明显变化,食品消费由温饱型转变为营养保健型,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大幅提高,特别是要求对食品生产全过程的知情权越来越迫切。基于上述情况,该课程中还设计了“食物中毒及预防”、“食品安全追溯”专题,通过该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食物中毒分类及预防措施,能正确区分生活中遇到食物中毒属于哪种类型并对症治疗;同时使学生了解食品安全追溯国内外研究现状,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所运用的新的追溯方法,掌握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构建元素及“互联网+食品安全追溯”中的区块链的作用,并尝试用“区块链”连接并建立本校食堂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5、设计“肠健康 常健康”专题讲座,目前肠道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也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肠道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也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器官,肠道的状态极大影响着人的营养、健康和外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饮食习惯改变等因素,致使越来越多的人经常出现肠道不适,还引发许多致病原因不明确的腹泻类肠道疾病。通过专题使学生了解目前有关肠道微生物对人体健康作用的研究前沿动态,国内外关于肠道菌群与疾病关系的研究现状,益生菌对肠道菌群和健康的影响,以及最新肠道菌群研究方法,从而增加营养知识,培养良好饮食习惯,提升健康水平。

6、最后,课程还设计了“舌尖上的文化”与食品营养健康”、“喝茶养生学问大”两个专题,重点关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即考虑了快餐经济和全球化经济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产生的巨大冲击,也紧跟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潮流。通过专题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内容追古溯今,将“食之营养、食之健康”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依托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追求健康的饮食之道。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课程内容的讲座式教学设计

下一篇: 课程内容的讲座式教学设计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