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设置引领人才培养
体育教师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1978-1992)。鉴于恢复高考后的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师短缺和急于提高竞技体育水平,1979年国家下发《关于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体育院校在我国体育事业中作用的通知》,提出“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水平体育教师;加强训练工作,为攀登世界运动技术高峰作贡献”。1980年提出“把体育学院办成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中心,既培养体育师资,又培养教练员、科研人员、体育干部和优秀运动员”。通过1963版和1988版专业设置引领体育师资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
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1993-2008)。巴塞罗那奥运会后,1995年国家颁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等文件,体育人才培养在1993版专业设置基础上出台1998版专业设置目录引导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自1999年部分地方专科体育系(科)相继本科升格和为了调动中央和地方双重积极性,2001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调整体育总局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实施意见》,奠定了当前高等体育院校行政管理体制。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总结表彰会上提出“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成为高校体育学科建设主流思想,体育事业发展重心开始向群众体育事业转移。
体育专门性人才培养(2008-2016)。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协同发展背景下,2012版体育本科专业设置,引导体育人才培养向应用转型,培养专门性体育人才。随《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等文件颁布,体育院校以职业为导向培养体育行业专门性人才,推行体育行业职业资格认定制度,使体育人才更贴近经济发展与健康促进需要。
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2017-)。随着体育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实行和体育职业的分类规划,学生个性化培养加强,自主择业口径逐步拓宽。体育院校在2012版本科专业设置基础上,探寻体育专业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体育人才培养在《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等文件指导下,突出“应用”,以体育产业发展为导向,夯实产教融合培养方式,推进体育院校转型发展。
(二)体育产业引领创新创业
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视域下,体育人才尽可能为体育产业发展服务。依据倒逼理论,国家有关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将作为一种信号弹,倒逼体育高校人才培养围绕体育产业发展培育专门性应用人才,引领应用型体育人才创新创业。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中介、体育培训、体育传媒、体育用品和体育彩票业作为现阶段发展重点产业;以足球、路跑、骑行、棋牌等为切入点,加快发展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以冰雪、山地户外、水上、汽摩、航空、电竞等项目引导休闲项目发展;以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项目引领民族民俗项目发展。国家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不仅勾画了体育院校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方向,而且为应用型体育人才创新创业指明了方向。
(三)职业资格认证引领从业
国家体育行业职业资格认证起步于2006年试点,普及于2010年国家体育行业职业资格技能鉴定中心的成立和国家级、省市级培训鉴定基地建设。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分类规划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防护师、体育场馆管理员、游泳救生员和体育经纪人八大体育职业,近些年不但体育文化公司、培训机构、健身俱乐部等企业呈井喷式发展,而且持证上岗规范化、工薪认定差异化、人才培养培育个性化、就业从业专项化。地方体育院校为抢占发展新机,纷纷融入国家体育行业职业资格认证,以职业资格认证引领体育行业从业,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制度。例如湖南城市学院体育学院自2013年通过建设体育行业职业资格培训基地,把“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1+X)”作为毕业要求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从业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