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对小学行为规范教育的建议
 
更新日期:2020-05-28   来源: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浏览次数:20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儿童的发展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神圣的,儿童的生命具有不可算度的价值,儿童的未来具有不可预定的可能性。[3]顾明远先生2008年参加柯桥实验会议论坛时,总

 
 “儿童的发展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神圣的,儿童的生

命具有不可算度的价

值,儿童的未来具有不可预定的可能性。”[3]顾明远先生2008年参加“柯桥实验”会议论坛时,总结和梳理“柯桥实验”二十年的改革成果时,提出通过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的想法,并对教师提出两点可操作性的意见:第一,“教师要理解和研究学生,要研究学生的需要,要爱每一个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人人有才,人无全才。”第二,“学生是发展的,而且发展是线性的,不要用成人的一套套孩子,更不能把孩子看死。”[4]这两点小学行为规范教育,也是恰到好处的。只有研究学生,理解学生,才能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不把孩子看死、管死。

(一)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行为规范教育环境

“制度只能从外部规范人的行为,比如学校的作息时间制度、金字塔型的班级管理制度……要想从内部规范人的行为,必须让学生有行为规范的自觉。”[5]所以,教师在进行行为规范教育时,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行为规范教育环境,良好的行为规范教育环境指的是“宽松、淡化刚性”的教育环境,具体是指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教师对学生犯的错不要紧盯着不放,也不可以简单地归为学生道德水平低下,加上品质的镣铐;学生要不怕犯错,知错能改,因为儿童犯错的成本比成年人小得多,儿童可以在后天有大把改正的机会,正如金生鈜所说“儿童比成年人更具有犯错误的权利”[6],“错误是锻炼儿童理性能力的方式,是儿童自由创新必要的步骤,因此,儿童的犯错是教育的必要的组成部分。”[7]“如果一种教育害怕儿童犯错误,扼杀儿童犯错误的自由,那么这种教育不仅会扼杀儿童的自由思想,而且本身是一种不人道的教育。儿童在教育的惩戒中不敢犯错误,意味着学生不敢尝试新的行动,不敢怀疑权威,不敢具有自己的思想。”[8]淡化刚性,是因为越是刚性,学生越可能反抗,出现“榜样的解禁功能”的情况。榜样的解禁功能即削弱或解除了观察者在通常情况下拥有的、对反社会行为的自我约束力,从而增加了在行动上表现那些已经学会,但一直处于抑制状态的各种反社会行为的可能性[9]。

(二)要与儿童的生活对接

“在忽视人、忽视个体的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下,我们真的还未形成把他人看成是一个同样有着自由和尊严之需要的人格主体的习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自认为很聪明地对学生进行“型塑”并先天地认为我们可以通过预警、干预、纠正让儿童的无知、顽劣、恶、盲目扼杀在摇篮里或不再发生,“对儿童的规训就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是教育与成人社会的职责。[11]”但学生是生命的存在,不是物的存在,所以教师在进行行为规范教育时,要研究儿童,研究儿童的生活场域、发展规律、个人特点和自律形成的基本要求,设身处地地想学生之所想,回归儿童生活。回归儿童生活意味着教师要放下自己的“成人意志”,师生之间相互平等、协商和对话,教师不再“驱赶”、“操纵”和“剥夺”。

(三)要适时实践

适时实践是指,在恰当的时间实践,教育主体在实践的交往与交流中,理解、

内化和升华行为规范教育,“发展学生自己控制自我和规定自我的能力。[12]”教室是“教学与师生日常生活的制度化空间[13]”,本身就意味着规范,为行为规范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空间。在我观察的班级,教室墙面上粘贴《感恩词》。从内容上来看,第一小节说明要感恩的对象及内容,第二小节列出我们力所能及,可以做到的感恩的事,如吃饭、坐走、睡觉及餐桌礼仪规范:

感谢天地滋养万物

感谢国家培养护佑

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感谢老师辛勤教导

感谢同学关心帮助

感谢农夫辛勤劳作

及所有付出的人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食不语 寝不言

轻拿勺 慢放盘


学生们在初期实践时,班主任始终起指导作用,组织和引导全班学生参加这项健康有益的行为规范教育活动。整个过程都是按照既定的计划和班级约定俗成的就餐习惯、礼节进行的。每天中午集体用餐时便开始践行这样的感恩仪式,一人司仪,主持该活动。带领全班学生一起温习背诵《感恩词》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全班一起对老师说“请老师就餐”,老师回以“请同学们就餐”。司仪在整个过程中还起监督作用。如果发现有同学在全班进行感恩仪式时吃饭、背诵不流利或走神便会被罚,重新背诵《感恩词》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几遍,满意便坐下吃饭。吃饭完毕,学生要拿到指定检查员处检查,饭菜吃完方可出教室,归还餐碟,回教室自由活动。它对学生的良好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节、健康意识、时间观念的培养,起了很大的作用。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对小学行为规范教育的建议

下一篇: 对小学行为规范教育的建议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