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校重视程度较低
相比于其他专业科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用性不高。各高校普遍更为重视专业能力的教育,忽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甚至认为心理健康问题属于正常现象,学生可以自己消化。因此,大多数学校虽然都开展了心理教育课程,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处于较浅的层次,向学生提供的帮助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更难以达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的目的。
2、教师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力量仍然较薄弱, 一方面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导师只是由其他专业教授兼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问题不能进行专业的解读和解决。另一方面,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是多样的,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的教学方式只是科普以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内容不够深入,这也导致了教育的成效并不显著。
3、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
目前在各大高校,心理教育主要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讲座的方式展开。这种方式偏向于科普教育,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缺乏针对性,很难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而学生在参与时也常常因为课程的趣味性不高而提不起兴趣。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更偏爱轻松愉悦的心理教育方式,例如素质拓展类的心理游戏、心理学电影、面对面心理咨询等,而心理学知识讲座和课堂学习则排在受学生喜爱的末一二位。由此可见,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不再能够满足教育和学习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