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是社会成员的道德规范,是一切社会成员的行为标准和活动原则。礼的作用是促进和谐。在当前社会治理体制中,礼要求一是个体道德修养的提高、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利于实现自身和谐;二是在社会治理中实现多方面的社会和谐。
(一)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从个体道德修养方面来看,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教养的标志。如果没有礼的规范约束,就无法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先秦儒家认为礼可以担当矫正人性善恶的手段,礼对人性的调解,不是靠简单的压制,而是靠矫饰,引导人们向善的方面发展。荀子还肯定礼能满足人的欲望,认为礼是个体人的真实需求,当人们解决了生存问题,追求高质量的舒适生活是人的正当追求。
礼在提高个体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能实现个体自身的内外和谐。孔子提出的“正名”思想,目的是鼓励人们去做符合自己名分的行为。比如,尽“孝”,是儿子的责任和义务,当儿子尽孝的行为完成时,在实际上也做到了名分和责任的一致。孟子认为,善的人性主要表现在按照礼的原则去行事,这是展现我们自己内心世界的正确渠道,是实现自身和谐的重要途径。“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按照礼的原则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能够达到自我身心和谐,实现思想与行动的一致。可见,礼的实现,有利于实现自身的和谐。
(二)规范多元化的社会秩序
礼是维系父子、兄弟、夫妇等家庭伦理关系以及君臣等社会伦理关系的纽带。先秦儒家学者十分关注礼节,并将礼节做了充分细致的发挥,对礼的社会作用提出了独特的见解。礼根据不同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给每个人规定了特定场合下的行为规则、行为标准,使人们在了解、知晓社会角色的同时,努力使自己的举止行为符合这些标准。这样,礼通过强化人们的责任意识,实现人们对社会秩序的自觉遵从。如果一个社会礼的规范标准被牢固确立,那么将会引导人们去做正确的事情,鼓励人们在做出正确行为之后继续去做,同时在实质上也告诉人们,不应当去做错误的事情。
不同的名分体现了不同的礼仪规范,不同的名分有不同的规范要求,礼规范着不同等级的人的行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这样的社会中,君、臣、父、子都有不同的社会角色,独特的社会位置,需要遵循不同的社会规范。每个人都应该和自己的名分相符,不得有非分之想,整个社会才会安定,社会秩序才会有条不紊。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是复杂的,孟子把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概括为“五伦”,具体指社会中的五种人际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了使这些社会关系和谐有序,他主张每种角色都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些不同社会角色的人,有着不同的角色要求和行为规则,如果都能履行自己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规范自己的行为,那么人际关系就会和谐,整个社会就会安定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