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职院校的宿舍文化呈显与学风建设现状之间的矛盾
 
更新日期:2020-06-01   来源:   浏览次数:23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表象与本质:宿舍物质环境与学生学习驱力之间的矛盾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愈发重视,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的物质环境迎来了里程碑式的蜕变时期。

 
 (一)表象与本质:宿舍物质环境与学生学习驱力之间的矛盾
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愈发重视,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的物质环境迎来了里程碑式的蜕变时期。宿舍居住的面积标准、设备设施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宿舍的功能布局日趋合理,室内装修愈加美观个性,人性化的诸多设计更多地考虑学生生活的便捷性。此外一些高职院校聚焦宿舍的物质文化建设,对公共空间进行文化改造,设计了健身房、活动室、研修区和交流区等,大大增加了宿舍空间的功能性。可以说当今的高职院校学生宿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一个和谐共享、温馨文明的青年社区,适应了中国社会不断提高的生活环境质量和居住发展模式的变化。
然而,拥有良好物质环境的宿舍有时候却无法提高高职学生对于学习的渴求,无法满足他们对自我发展和社会认同等高阶层的精神需求。大众传媒和网络文化的盛行,高职学生的生活方式也受到了不小的负向冲击,舒适的生活环境本应成为启动青春梦想航行的锚碇,却成了一些高职学生堕落的“温床”。这些学生在宿舍里,或是整天在床上浑浑噩噩赖床不起,或是“足不出户”,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他们没有上进心的驱使,没有学业上的压力,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不高,对于学习始终是消极的态度。这种情况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影响宿舍乃至这个学校的学习风气。
(二)静态与动能:宿舍制度管理与学生学习期待之间的矛盾
现代管理制度是确保宿舍依规运行的显要保障,是高职院校科学有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也是确保学校学风建设的应然要求。宿舍的管理制度是根据共同的规范,把学生的宿舍生活行为纳入统一的固定框架内,协调和控制学生的行为举止,促使制度内的成员确立一致的价值取向,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宿舍的制度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制度功能的发挥不能仅囿于制定和公布,不能仅依靠强硬的实施和硬性的检查来实现。学校宿舍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形成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三重作用,在制度管理的过程中实现对学风建设的培育,在对学风培植的同时又能达到良好的管理要求。
但在现实的宿舍管理中,有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制度的约束倍加反感,不服从管理,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于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基础较弱,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意识也相对薄弱,学习期待并没有因为完善的宿舍管理规范而跃升。例如,一些高职院校虽然有熄灯断网制度,其本意是督促学生控制娱乐活动,保证休息时间,以拥有旺盛的学习精力和动力,但许多高职学生并没有明确的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甚至对于自己专业的发展水平和就业情况全无所闻,自然对宿舍管理制度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制度与学情的矛盾存在无法将制度的刚性要求转换为主动学习的动能,制度效能也无法发挥正向作用,推进优良学风的树立与建设。
(三)外在与内生:宿舍人文氛围与学生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矛盾
宿舍的人文精神渗透在宿舍的各项活动之中,是宿舍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每一间宿舍都是校园文化精神生成的一块场域,集中反映了高职学生日常学习的精神风貌、学习态度、价值观念等。宿舍聚集着不同家庭、民族、地域的学生,他们的生活习惯、性格特征和语言行为截然不同,宿舍文化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思想映射,可以引导这些差异逐步形成文化合力,这种合力在尊重差别的同时,促其逐步对主流文化价值产生认同,有助于构筑学生的文化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可以说,宿舍文化形成的人文氛围既形塑宿舍个体的学习行为,同时以宿舍这一小环境为载体传播群体意识,对学习风气的培育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形成积极向上的宿舍人文风貌是奠定良好学风的源头。在宿舍人文环境的熏陶下,高职学生理应明确学习定位、找准学习方向、把控学习进程。然而一些学生面对学习任务时并没有因为这种氛围而成为一个自我效能感强的人。个体对自身在给定的环境中完成既定目标应该具备的能力的信念就叫做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引着学生的学习目标,影响着学生的学业兴趣,是培育学生学习自信的心理基石。一些自我效能感低的高职学生常常以失败作为对自己行为的预期结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够用功和努力,他们遇到学习困难时容易沮丧和不耐烦,没有克服挫折的毅力和信心,以消极的心态不断否定自己,长此以往学习斗志消耗殆尽,自卑心理不断侵吞着宿舍人文氛围。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职院校的宿舍文化呈显与学风建设现状之间的矛盾

下一篇: 高职院校的宿舍文化呈显与学风建设现状之间的矛盾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