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银行“小信贷”担起“大扶贫”。农村的贫困,农业的落后,农民的贫穷,最主要的就是缺少资金。而麻阳县积极大胆探索扶贫小额信贷模式,走出了一条“银行主导、农户贷款、企业参与、政府支持、扶贫贴息、产业发展”的精准扶贫路子,经验在全国推广,国务院扶贫办对此进行了推介。具体做法是:(1)创新贫困农户评级授信体系,确保贫困农户“贷得到”。从以往重视“家庭资产”向信用资产倾斜,按照贫困农户的诚信度、劳动力人数、家庭收入三个指标,以“7:2:1”的评分标准评定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被评上后实行“免担保、免抵押”贷款,贷款三年财政全额贴息。这一措施有力激发了贫困户发展项目,脱贫致富的动力。(2)建立风险补偿金,确保银行部门“放心贷”。政府按照贷款余额1:10的比例,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截止目前,麻阳县的风险补偿基金规模已达1700万元。政府还制定基层支行信贷考核办法,根据扶贫贷款投放量的2%安排奖励资金。(3)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确保产业项目“有效益”。麻阳县按照“资金跟着扶贫对象走、扶贫对象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金融产业扶贫思路,探索了自主发展模式、抱团发展模式和连村联创发展模式,实行农户产业增收,2018年三种模式实现户均增收分别为1.6万元、4万元和0.7万元。(4)加强风险防控领导,确保小额贷款“收得回”。成立风险防控处置工作组,完善贷款信息台账,加强分类处置强化清收责任,从而做到了到期贷款总体逾期余额控制为0,截止到2018年麻阳县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4亿元,帮助了5200多户贫困农户发展扶贫产业。
2、政府财政资金撑起“大攻坚”。麻阳县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005户,贫困人口70082人,目前还有4593户14592人未脱贫。2019年全县统筹整合脱贫攻坚资金4.6亿元。其中用于农业生产发展1.17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35亿元,教育扶贫800万元(主要是雨露计划补助)。要解决94个产业扶贫项目,723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村级道路、农村安全饮水、基本农田建设、大型农田水利、危房改造及其它基础配套设施。10个行政村农网改造已全面完成;25户100人以上通组公路完成里程52公里,投资5000万元的32个安全饮水提质改造项目开工建设,新增自来水人口11688人,221个村(社区)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已经建设完毕,27个村卫生室已按要求全部建设达标,村医生和卫生室设备全部配备到位。全县鉴定房屋22210栋,实现危房排查全覆盖,1103户危房改造和住房安全保障项目建设完成,10个易地扶贫搬迁分散自建和集中安置扶贫项目正在建设中,在城西龙池集中安置点,成立县直管的龙升社区。农村改厕等民生项目也是全覆盖。教育扶贫精准发力,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全覆盖进行资助,学前1000元,小学1000元,初中1250元,高中2000元,大学2000元。2019年劝返学生122人,其中贫困学生49人。医疗扶贫力度强劲,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全县实施贫困人口住院“一站式”结算服务,目前已经报销13215人次,基本医疗报销金额7326万元,报销比例达85%。低保社保兜底脱贫,全县低保对象3789户9090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月220元提高到每月260元。另外,县财政投入1.06亿元,按照每村(社区)40-50万元的标准用于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或微小工程建设。
3、支持产业扶贫推向“大纵深”。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根据气候特点和土壤特性,精准发展产业、发展精准农业。在岩门镇黄双冲村有1500亩柑桔基地,在绿溪口乡枫木林村有380亩葛根示范基地。2019年重点推进种植业有山区的黄桃、猕猴桃、柑桔(冰糖橙)等水果,平地的优质水稻,仅黄桃种植就达3.2万亩,兰里镇苍冲村种植黄桃达5000亩,在安置社区规划了20亩菜园和40亩桔园建设,还大力发展了对特色水果和水稻的深加工产业,并形成特有的品牌。在养殖业上,重点推进蛋鸡养殖,“群益”青年鸡年出笼200万羽,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位居全省第一。蓝凤凰33万羽蛋鸡养殖基地成为湖南省最大的蛋鸡标准化示范场,30万羽商品蛋鸡养殖场建设项目有序推进。麻阳利用各级主流传统媒体及“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以多种方式宣传推介农产品,还通过各大电商服务点推销这些产品。阿西苗苗、天地科技信息、购好物、果果绿等农产品销售企业对麻阳特色农产品的推销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55181名贫困人口有产业支撑,占总贫困人数的78.7%。通过引进企业、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7200余人,依靠产业、门面、摊位租金等途径实现4000余人持续分红。今年发放小额贷款588万元,累计2.32亿元支持产业发展。建成扶贫车间25家,完成技能培训203人,完成转移就业1132人,选聘生态护林员533人,实现“人员下山、产业上山”、“楼上生活、楼下生产”的产业扶贫模式。
4、干部一线扶贫作风“大促进”。麻阳扎实开展“‘四支队伍’集村部,干群齐心攻脱贫”行动(“四支队伍”指扶贫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成员、乡镇包村扶贫干部、村“两委”负责同志),创新工作机制,做好“两访两查”民情大走访工作,“两访”,即访贫困户、访非贫困户,核对核实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基础数据信息;“两查”即查漏评错评错退、查认可度满意度,在全面走访基础上重点排查重点对象。实行联乡县领导、乡镇、包村单位、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五级责任人”常态化驻村集中办公。这一做法成效显著,共排查问题5507个,整改到位5192个。同时也使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得到了专项治理,1-8月份,在专项治理中立案65起,组织处理干部106人,党纪政纪处分干部47人,撤换工作队员35人,召回扶贫工作队长3人。由此,扶贫干部队伍得到了净化,扶贫干部的工作作风有了大的好转。下一步,麻阳县准备抓好问题整改,实现两个“确保”,即围绕问题“清零”,逐户逐人排查整改,确保“人人过关,户户过关、村村过关”。围绕群众满意,进一步压实责任,加快扶贫微建设、微服务力度,确保群众满意度达标,最后实现今年年底全县脱贫摘帽的目标。
5、监督扶贫实现“互联网+监督”“大实践”。针对扶贫资金、民生资金的人工监管局限性,麻阳县大胆实践,于2016年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互联网+监督”平台,这一在落后地区利用高科技推动扶贫的创新措施,得到当时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的充分肯定,并指出:“让监督插上科技的翅膀”。湖南省委书记杜家豪批示:“我们多年想办的事,麻阳办成了,此经验值得推广。”吉林、河南等省的市区县领导150多批来麻阳考察交流。“互联网+监督”平台由“前台”和“后台”构成,“前台”重在面向社会、方便群众、易于操作,由民生政策、民生资金、扶贫信息、村务公开、乡镇政务公开、监督机构、投诉处理、快速查询等8个模块组成,公示公开全县实施的12大类107项民生政策、民生资金发放等信息,方便群众查询、投诉或举报。后台重在建立情况明、数字准、可监控的数据库,一是关键信息精准全覆盖,收集了财政23个部门的民生资金、民生项目信息130万条,全县所有的221个村(社区)村务、财务、党务信息11万条,全县8.31万名贫困人口信息21.6万条,建立了公职人员、村干部等基础数据信息20万条。二是功能完善安全可控,后台由13个菜单键和26个快捷键组成,起到自动报警、多项组合互斥查询、互斥资金查询、个人信息调查的作用。通过互联互通、技术升级、融合兼容,确保信息生产正常、平台“全网通”“村村通”。截止目前,通过“互联网+监督”平台,取消违规领取低保1126户,清退不符合贫困条件人口5500人,挽回易地扶贫搬迁、失地少地农民养老保险等资金损失3400万元。这个利用高科技进行扶贫监督措施,既增强了政府信誉度,又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既杜绝了不良行为,又避免了经济损失。
由此可见,麻阳苗族自治县在脱贫攻坚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中,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下足了功夫,做足了文章,敢于创新,敢于实践,披荆斩棘,收获了经验,取得了成效,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这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