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简要探讨生本教学基本策略作
 
更新日期:2023-10-09   来源:   浏览次数:29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教学策略是教学论的一个专业术语,也是教学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教学研究虽然源远流长,但是以教学研究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而成为一门学科(教学论)却是上世纪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教学策略为传统教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的概念

自上世纪90年代,教学策略作为教学论的一个专业术语引入我国以来,我国学者对此概念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许多学者先后给教学策略概念作了界定。影响较大的有下列几种:

1. 史密斯: 教学策略是指有关教学内容应按何种方式组织、次序应如何排列以及具体教学活动应如何开展(即如何做出教学处方)的策略,它包括组织策略、传递策略和管理策略。[i]

2.E. D.加涅: 教学策略指“管理策略”和“指导策略” [ii]。有效的教学管理策略包括教学活动井井有条、坚持教学常规等;教学指导策略则包括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及时有效的反馈和复习巩固必要的知识等。[iii]

3.保罗D.埃金:教学策略是为了完成特定目标所设计的指示性的教学技术。[iv]

4.D.G.阿姆斯特朗:教学策略是有系统安排的教师活动,用以帮助学生达到特定单元的教学目标。[v]

5.Walter Dick:一般而言,教学策略包括内容的序列化和组织、学习活动的具体化、对怎样传递内容和活动做出决策等方面的内容。[vi]

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策略一词是指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计划和指挥。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讲,策略是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或方法。在教育学中,这个词一直与方法、步骤同义。策略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顺序排列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vii]

7.北京教育学院时俊卿:教学策略是以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总体评析、研究,并最终策划、形成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过程中的监控和调节,来保证教与学生动、活泼、主动而高效地进行。[viii]

8.西南大学教授张大均:教学策略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或教学活动方式。[ix]

9.华南师范大学黄甫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本陆教授:教学策略是指在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以后,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定的教学条件,灵活机动地选择与组合相关内容、媒体、评价技术、组织形式、方法和各种手段等,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的原理、原则和方式。[x]

10.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指难以明确或无须明确的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均属于教学策略。[xi]

11.华东师范大学李晓文教授:教学策略具有动态的教学活动维度和静态的内容构成维度。就教学活动维度而言,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表现为具体教学方法和技能的实施过程,但又不在具体的方法和技能。内容构成维度则包含主要教学理念和价值观倾向、对教学规则的认识、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三个方面的内容。[xii]

12.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学新: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xiii]

13.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周军博士: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情境的特点,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的系统决策活动。[xiv]

14.四川省特级教师肖成全:教学策略是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因素所进行的总体考虑,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整体的有效性。[xv]

不同学者对教学策略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比较中外学者的各种见解,立足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与认识,我们认为,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经验,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具体、系统的谋划。其基本内涵包括:

1.教学策略是教学观念与教学行动的桥梁

任何事物的出现与形成都有其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宣布以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实验失败后,美国的课程改革出现了暂时的真空。《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颁布以后,美国又出台了若干法规,并相应地出现了若干教育改革浪潮。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的教育教学研究重点不断下移,有的研究者直接探索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有人发现教师的教学策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首先提出教学策略概念的是史密斯。1976年,他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两种教学策略,即内容限制性策略和非内容限制性策略。加涅在1985年出版的《学校学习的认知心理学》中深刻地阐明了教学与学习的有效策略。[xvi]

从教学策略概念形成的源头看,教学策略是人们在对教育教学进行实证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教学行为层面的固有关系。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行动策略,它是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物化”的行为指导规范。

如果说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教学设计是一门技术,那么,教学策略则属于教学设计的范畴。

2.教学策略是关于教学活动的系统谋划

教学策略是关于教学过程与教学活动的总体考虑,它是“一系列预设行为的综合结构”,它包括两个成分,一是方法论(methodology),二是课的程序(lesson procedure)。方法论作为学生的激发因素并确定了本课(课堂教学)的基调。它是由计划好的构成整体方案的行为组成,教师将通过这些步骤明确的行为来影响学生的学习。课的程序是引导学生获得学习目标的一系列步骤的顺序。[xvii]

3.教学策略是一种教学技术,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教学策略是一种教学调控技术。教学调控是指教师为了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认知的对象,不断地对教学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评价、调整、实施、反馈、控制的过程。教学策略是一个具有反馈功能的系统。因此,教学策略是可以学习和训练的。相应地,教学策略是可操作的,可迁移的。

(二)教学策略的构成

1.教学目标

教学的本体意义决定了教学策略的首要元素是目的性。教学策略的目的性在课堂教学策略上表现为教学目标。也即,每一个教学策略都是指向教学目标的。

2.学情

教学的本体意义在于促进学生有效发展。因此,任一教学策略都是立足于特定的学情而制定的。离开了学情,教学的目的性就会沦为空中楼阁。

了解学情,是当前教育界(包括大学教育、基础教育)的重要薄弱环节。据我们调查,几乎所有的义务教育教师对学情的了解仅源于日常教学观察。98%的教师从来没有以正式的方式(问卷、访谈、心理测试等)了解学情。也就是说,目前教师心中的学生多是抽象的学生,是千人一面的学生。教学策略的制定过程中,学情的缺失是导致教学策略有效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3.教学与心理学理论

教学策略是一种教学智慧。这种教学智慧源于教学理论。一定意义上,教学策略是教学理论观点在教学行动层面的具体体现。因此,任一教学策略都必须具有相应的理论依据,否则它就没有教学效益。丰富的教学经验是隐性教学理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一些“老”教师独具匠心的教学策略是其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具体体现。

4.教学技术

理论属于科学范畴。科学是指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与思维方式。显然,理论是关于事实的概括的结论,它的存在形态是知识与蕴含在知识中的思维。将理论转化为应用的途径是技术。因此,将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质量的途径与媒介是教学技术。教学技术泛指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根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构建的经验、技巧和手段的总和。由此可见,教学技术是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工具。当然,这个过程是可逆的,即教学经验、技巧经过概括与升华可形成教学理论。

教学技术的发现与发展促进了教学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从与教学设计的关系这个角度看,教学技术与教学策略是相辅相成、隶属于同一属性的概念。从这个角度看,教学模式既是一项教学策略,也是一项教学技术。

教学模式泛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各个教学环节或教学要素比较稳定的结构。不同的教学理论有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中各个教学环节之所以形成了那样的稳定关系,是由于相应的教学理论指导。这种结构即教学技术。教学技术的存在形态是多样的。最典型的形态是教学模式(也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策略)。如基于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4步教学模式是“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按此模式系统地开展教学,就是赫尔巴特教学技术的应用。

教学技术是方法论层面的事物,它不是固定不变的。也即,教学技术也是与时俱进的。如赫尔巴特的4步教学模式被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展成为6步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教学新课----巩固新课----小结新课----布置作业”等。

比较上述两种教学模式,其中的差异显而易见。原模式中“明确教学目标”的元素在“改进”模式中消失了,而原模式中“练习运用”的元素则在“改进”模式中得以加强,变成“巩固新课”和“小结新课”。

从教学本体意义的角度看,教学是有目的性的活动。教学的目的性在教学活动中表现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而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编写教科书、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的依据。因此,“改进”模式存在着缺陷。也即,当前基础教育教学存在着技术性缺陷。这种技术性的缺陷是导致部分中小学学校师生负担较重的根本原因。

5.教学行动(行为)

教学策略的意义在于改进教学行动,并使教师形成自觉的、有意义的教学行为。各项教学策略都应具有相应的可操作性教学行动。当该教学策略被运用熟练之后,教师就会形成自觉的教学行为,即在相应的教学条件下,产生相应的教学行动。如根据“异质评价”教学策略,对于迟到的不同学生,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偶尔迟到的学生,教师只需要了解情况,甚至不需要批评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对于经常性迟到的学生,或许批评也不起作用。这时,我们可以试着将批评以“表扬”的形式呈现出来。即,当该生某天没有迟到时,教师对该生提出表扬,甚至给与象征性的奖励。该“批评”或“奖励”就是“异质评价”的教学行动的具体呈现。

有效的教学行动是教学策略的最终呈现形式,也是教学策略的结果性目的。

任一教学策略都是由上述五个基本元素构成的。他们是一个事物的五个方面,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策略。

二、生本教学

(一)生本教学概念

生本教学是指,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在其各个发展领域,主动实现最优化发展的教学活动。[i] 其基本内涵包括:

1.生本教学关系是一种耦合关系

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教学作用。教学作用是一种耦合关系。教学作用越强,教学质量就越高。教的作用主导,引导着学的作用。教的水平越高,则学的水平也相应提升。

2.生本教学认识是主体认识与主体间性认识(交互主体认识)的统一

认识是认识主体的行为活动。主体具有的特性,即主体性。教学交互认识中,交互主体表现为人与人,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或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关系。一定的条件下,主体与客体是统一的,成为交互主体(turn-subjectivity),即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与客体。其主要含义包括:一、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是主体或客体。作用者总是主体,被作用者则是客体;二、在某一时刻,教师与学生分别是主体与客体,但在一定时段时,则双方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三、主体与客体的位置不断互换。

3.生本教学的本体价值是学生的最优化发展

生本教学强调教学五种价值的统一,即教学的学生价值(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而不是仅仅为了眼前的考高分服务)、家长价值(升学的渴望)、社会价值(成为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学科价值、学校价值(复杂的价值,既有升学率,又有知名度)的统一。

实现学生最优化发展是五种价值统一的具体表现。学生最优化发展包括: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均衡发展、有效发展、最快发展、持续发展等。

4.教师是实施以学生为本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学生以学生为本,则把自己视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具有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以学生为本,则创设条件让其更充分地发挥学习的主体性。从这个角度上,生本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教为学服务[ii]

教为学服务,即教师为学生服务。

教师的角色很多,但是,这些角色的本质是服务。判断一堂课是否属于生本教学,其重要标志是看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属于为学生服务的。一切从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视角设计的教学,都属于生本教学的范畴。

6.小组是教学评价的基本单元[iii]

目前,我国教学组织形式仍是班级授课制,即以班级为基本教学单元。生本教学在这一基础上,针对班级授课制存在的缺陷适当进行改良与创新。在倡导小班化(25~30人)的同时,主张以小组为最小教学评价单元。具体操作要求是:班级分为若干小组(5~7人/组)。参考特朗普制教学组织形式,把班级上课,小组讨论与个人辅导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多种教学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教学效率和效能。生本教学实验证明,以小组为基本教学评价单元不仅有效促进了小组合作学习,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集体观念。

(二)生本教学评价标准

生本教学评价标准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我们立足于我国现行的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形式,以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为评判标准,从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教学新课、巩固新课和小结新课等各个教学环节对教师的教学行动进行评判。

1.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从活动的性质看,可分为(狭义)教学活动组织和教学管理组织;从组织教学发生的时间看,可分为课前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组织。如图1所示。

管理活动组织指教师策划、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保障教学活动顺利开展,该组织属于教学管理范畴,具有一定的教学行政性,但是,它的权限又是非常有限的。教学活动组织是指为了更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组织,该组织属于教学艺术的范畴。



[i] 常华锋.生本教学:概念与行动准则[J].中国教师,2013.5(上半月版):21.

[ii] 常华锋.生本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45.

[iii] 常华锋.生本教学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45.


[i] 常华锋.生本学科教学设计[M].首都师范大出版社,2015.12:130.

[ii] 胡继渊,沈正元.浅论教学策略的内涵、类型及其他[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2:32.

[iii] E. D. 加涅著.教学与学习的有效策略(上) [J].博森译.外国教育资料,1991.05:16.

[iv] 保罗· D.埃金等著.课堂教学策略[M].王维诚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6.

[v] D. G. 阿姆斯特朗等著:中学教师实用教学技能[M].高佩等编译.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144.

[vi] 郭景阳,练丽娟,陈振国.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06:156.

[vii]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261.

[viii] 时俊卿.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策略[N].中国教育报,2007.11.3第三版

[ix] 胥兴春,张大均.教学策略的结构体系及其运行机制探析[J].教育导刊,2006.05(上半月):13.

[x] 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09:390--391.

[xi] 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3.

[xii] 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xiii] 和学新.教学策略的概念、结构及其运用[J].教育研究,2000.12:54--58.

[xiv] 周军.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4.

[xv] 肖成全.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120.

[xvi][美]加涅著.教学与学习的有效策略[M]. 博林译.外国教育资料,1992.5:16.

[xvii][美]Kenneth D. Moore著.中学教学方法[M]. 陈晓霞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75 

 

上一篇: 简要探讨生本教学基本策略作

下一篇: 简要探讨生本教学基本策略作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