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理能力差,依赖心理强,情绪冲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和劳动生产力结构的变化,以及国家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广大农村普遍存在少孩和留守儿童家庭。少孩家庭家长对子女宠爱有加, 在家庭教养过程中更多地受到呵护,使他们缺乏性格上的各种锻炼 ,依赖性强 ,独立性弱。初中阶段,大多数都在学校寄宿,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后,有些学生一时难以适应中学的生活和学习,依赖心理不断放大,自理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差,情趣波动较大。面对挫折或对抗时,情趣偏激,无法自控,甚至为一些小事而大动干戈。
2、任性、固执、自私,以已为中心
在农村成长的孩子,少孩和留守儿童比较普遍,很多家长常年在外务工,把孩子留给祖辈看护,隔代教养,孩子与外界接触交往较少,导致亲子教育缺失,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形成了任性、固执、自私、沉默、孤独的性格,万事以我为中心,尊重和理解他人能力差,自私自利,大局观念、团队精神缺失。
3、心态脆弱,抗逆性差,自卑、焦虑
初中生是心理和生理成熟的过渡阶段,心态脆弱,抗逆抗夺能力差,遇到困难与挫折又失去信心丧失意志力,伴随着自卑、焦虑而有偏执。部分学生由于受到父母的过分“宠爱”和激烈的学习竟争影响,抗挫折能力较低,面对挫折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产生压抑、自卑、焦虑心理,不思进取,放荡不羁,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甚至做出偏激极端行为。
4、爱慕虚荣,嫉妒冲动,盲从从众
初中生的认识能力还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于情绪的管理能力较弱,情绪的兴奋性较高,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而波动,情绪稳定性较差。更多表现为爱慕虚荣、攀炫耀自己,自己想拥有一切,嫉妒优秀同学。遇事冲动,易感情用事。做人做事,盲目从众,缺乏主见。
5、逆反心理,性格孤僻,人际关系不畅
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迅猛发展,从心理层面想要摆脱父母,成为独立的个体,但学生又不具备自理能力,一些行为举止存在很多不当之处。而为了摆脱心理上的矛盾冲击,经常会表现出一些反抗行为[2]。农村初中不少学生不善于人际交往,也会带来一些和痛苦。到实践阶段,随着个体的不断发育,心理上产生朦胧的发育成熟体验,成人感强烈,渴望得到社会、老师、家长予以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一旦个体行为达不到心理期望的时候,或者自尊心得不到满足时,又气管的人际沟通减压,产生自闭心理,性格孤僻,就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6、 厌学心理
由于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边远山区农村的父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严重。而努力学习似乎是“成龙”、“成凤”的唯一途径,结果是父母的期望越高、学生学习压力越大。在长期的学习重压下,部分学生产生精神萎靡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等精神问题。由于定神压力过大,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会出现付出的努力与学习成绩成反比现象,面对学习逐步缺乏信心,产生厌学逃学心理。
7、失落心理
一些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优良,或足曾一直担任班干部职务,是老师的宠儿,是班内学生学习的对象。进入初中后,来自各个不同小学的许多优秀学生都汇聚到一起,自己在众多更优秀的学生中突然变得很一般,一下子众星捧月变成无人理会,不免产生失落、怨恨心理。
8、 对体育课认识不足,对体育课没有兴趣
在农村小学,由于师资力量、教学条件、体育设施等方面的原因,学生缺乏系统的体育教学过程,学生体育基础差,缺乏体育煅炼的认识和学习兴趣,参与体育煅炼积极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