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开始,西藏民族大学围绕“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两个转化’实践”,进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改革。新时代西藏高校“五观”“两论”课程将在已有教学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继续探索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个转化”实践,建构课堂-课外-社会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1.积极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个转化”创新模式
第一,本课程将“五观”“两论”教育内容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紧密结合,以西藏的历史与现实素材为基础,形成更多具有中国特色适宜西藏区情的本土化教学成果,依据这些教学成果组织开展教学,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第二,本课程将“五观”“两论”教育与西藏高校各民族各层次学生实际相结合,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的基础上,加强进学生头脑的工作,实现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转化;第三,“五观”“两论”教育加强实践教学,基本构建起课堂、课外和社会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出具有民族高校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实现教学体系向学生信仰体系的转化,进一步增强了西藏大学生为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目前,通过集体备课,已完成具有西藏高校特色的教学教案、案例、多媒体课件和实践教学方案。
2.全面构建课堂-课外-社会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在课堂实践方面,编写“五观”“两论”课堂实践方案设计。本课程学分为2分,总学时为34学时,其中实践为6学时。借鉴国内目前“课堂串讲+名师讲座+经典阅读+课堂讨论+实践教学”“一画一课”“思政课+音乐”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模式,本课程计划创建“思政课+民族文化”实践课品牌,探索民族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创新路径。民族文化为民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能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本课程在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等内容中充分融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民族文化,尤其是藏族文化,将绘画、音乐、舞蹈、建筑、史诗、文学、医药等作为教学导入,启发学生通过课堂讨论、专题演讲、小组汇报、小品或话剧表演等实践体验,将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与信仰体系的转化。
课外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深化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途径。西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吸取了大量的藏文化元素,校徽、校训、校园建筑、塑像,校园路标等独具藏族特色;此外,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运动会、迎新晚会、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民族课堂与专题讲座等动态校园活动也在加强和渗透民族团结教育,不断完善西藏高校反分裂反渗透工作的长效机制。这些充分展演民族特色的校园人文环境以其深沉恒久的影响力,为增强西藏大学生综合素质下足功夫,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激发在此就读的西藏大学生不忘本来,开辟未来,为建成安居乐业、保障有力、家园秀美、民族团结的小康西藏贡献力量和智慧。
在社会实践方面,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等。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较为丰富,如西藏军区军史馆、江孜宗山抗英遗址、西藏自治区博物馆等。地处陕西咸阳的西藏民族大学于2011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三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依托陕西红色教育资源优势如延安革命圣地、富平习仲勋纪念馆、乡村振兴典范袁家村等,该校组织社会考察实践,撰写调查报告,通过易班等网络平台宣传分享实践经验,成效显著。本课程希望通过这些实践教学创新,形成制度化的“课堂-课外-社会”三层次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西藏高校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意识,增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反对分裂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维护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