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黄帝内经》有曰:“宅者,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顺之则亨,逆之则否。”1说明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在房屋的建造和设计中就开始融入了风水学意识。同样的,在军事领域,精通风水的军事家更是被尊称为堪舆名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肆虐许多关于风水学的文献资料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仅存的少数文献资料和人们的口口相传才让风水学延续至今,其悠久的历史让这门学问变得更加神秘。
叶适的《安集两淮申省状》:“奔迸渡江求活者几二十万家,而依山傍水相保聚以自固者亦几二十万家。”中,“依山傍水”首先被提出。这一说法在“藏风聚气,得水为上”的理论上进行了更为明了的解释,在前人看来山是气的源头,不同的地形山势构成便是“形”,《葬书》(郭璞)中将“形”与“气”的关系表述是“气因形来而断不可葬也”。“形”便如屏障一般,容纳着“气”,二者关系密切且不可分2。
与此同时,“风水”也被国外所接受,不同国家的风水融合了当地的文化风俗,在表达和观念上也有着不同变化。日韩二国作为中国的临国,受中国风水学的影响尤为深远。在日本的风水思想核心主要以自然植物崇拜为主,在最早期日本神社的选址大都在树木繁茂之处,信徒们将一棵树种于殿中央日日祭拜,认为那是神居住的地方。在欧洲,风水学于16-17世纪的由传教士传往其国,但当时的对风水的文字记述尚停留表面,直到19世纪教徒伊特尔的《风水:古代中国神圣的景观学》别撰写面世,才开启了了欧洲对风水学研究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