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意味着“无中生有”。创新则是 “有中生新”、“有中生有”,它是创造性地获取、传播和运用知识,侧重于将创造性思想付诸实践的过程。所以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也存在显著差别。概括而言,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原生性思维,旨在产生新颖的想法,是创新思维的前奏,并且创造的主体多集中于个体层面;创新思维则是一种再生性思维,旨在新技术、新想法的实现和应用,需要更多地考虑协作因素。显然,创新思维更强调思维成果即想法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取向。
创新思维重应用的取向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有突出表现。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世界各国的艺术教育改革关注的热点,我国许多学者也就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讨论。王大根(2015)概括出“观察与发现、鉴赏与审美、想象与创意、创作与表现、文化理解”五个方面的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钱初熹(2016)认为,美术核心素养是空间思维、视觉识读、造型表现、想象创意、物尽其用、美感延展。尹少淳(2017)在《核心素养与美术教育——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大变轨》中指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层面。虽然表述各不相同,但都提到了创意和实践。过去美术教育改革在目标要求上也一直强调“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过其主要意味着一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别注重学生创作的艺术作品在想法、观点上的“新颖”、“独创”。而当前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相比于过去的教育目标,在关注想象力、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明确彰显出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即如何运用美术学科知识技能将有创意的想法付诸实践,从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换句话说,与以往美术教育普遍关注创造性思维不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更突出具有应用取向的创新思维培养。
这种变化不是由某个教育专家或国家决定,而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任何时候,把握时代发展的态势会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首要议题。曾经,在灌输式、填鸭式的知识教育背景下,以艺术知识技能训练为中心的艺术教育束缚和扼杀了学生们“本能的缪斯灵性”,为改变这种异化的教育现实,美术教育改革首先必须解开束缚、鼓励自由想象,激发创造性思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我们看到人类社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挑战,比如人口激增、环境恶化、技术威胁等。面对关乎每个人生存的诸多困境,人们仅仅停留于诞生一个有创造性的主意层面却不思考其可行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而考虑这个创意的实践价值。怀特海认为,教育绝不能只让学生获得一些惰性的思想,所谓“惰性的思想”就是那些没有和其他概念发生联系、没有运用于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思想。而核心素养的概念,简言之就是解决现实问题以应对未知挑战的能力。因此,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美术教育必须强调激发创新思维,促使学生思考该创意的可行性并采用适宜的美术学科知识和技能让新颖的创意“落地”,进而解决现实问题。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突出创新思维并不意味着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否定或弱化。从时间阶段上看,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处于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发生在前,创新思维相对在后所以美术教育中对二者的关注并非二选一的,而是追求二元共生、联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