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当代艺术具有激发创新思维的天然优势
 
更新日期:2020-06-05   来源:   浏览次数:18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对创新思维的凸显可以视作美术教育改革在目标层面的新要求,因而我们需要思考:选择那些教育内容能更有效地激发创意思维。笔者认为,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对创新思维的凸显可以视作美术教育改革在目标层面的新要求,因而我们需要思考:选择那些教育内容能更有效地激发创意思维。笔者认为,相比于一直以来在美术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经典艺术而言,当代艺术在创造性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培养上具有天然的独特优势。
当代艺术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当下的艺术”。从时间上看,当代艺术大致始于二十世纪下半叶。它在创作表现手法上注重运用丰富多元的材料和新技术,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强调观念表达,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先锋性与前瞻性的艺术。主张艺术与社会、科技、生活的联系,突破技术限制,用“行动”取代“作品”……这些都是当代艺术公认的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得当代艺术在创新思维培养上具有经典艺术无法替代的优越性。
1、当代艺术“拼贴”和“挪用”的表现策略切合创新思维“有中生有”的特征
拼贴和挪用是常见于当代艺术中的两种视觉表征策略。拼贴即通过对文字、照片、海报、报刊的重组结合,融合摄影、插画和绘画,创建出跨学科、跨媒介的新型叙述本体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被公认为波普艺术第一件作品的《是什么使今日的生活变得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是最典型的拼贴艺术。通过画中所杂凑在一起的广告画、照片和画报剪贴资料,汉密尔顿向公众展示了西方现代的流行生活方式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对当时人们生活的影响。挪用则是借用具有确定的意义和身份的图像,并赋予它们以新的意义和身份。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和格杜将挪用看作“对现代主义所崇尚的艺术原创性的挑战”。笔者认为,对原创性的追求任何时候都是艺术不变的宗旨,只是在艺术终结之后的当代艺术中,原创性的含义产生了变化。在艺术进入当代之前,原创性意味着前所未有、从无到有的“新”。而在当代艺术中,拼贴和挪用的出现使“新”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它不完全指生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东西,而是指打开了一个具有新的可能性的领域。拼贴和挪用正是艺术家利用已有艺术作品或生活中的图像元素,打破其在原本语境中的意义,进而重构新事物的方式。丹托在《艺术的终结之后》中指出,当代艺术“与其说指一种创作艺术的风格,不如说是利用风格的一种风格。” 所以,当代艺术中的“新”不再仅指从无到有、前所未有,原创性更多指一种“有中生有”、的创生。
显然,这与创新思维作为一种再生性思维,强调“有中生有”、“有中生新”的特征是一致的。因而与当代艺术的互动能够为学生理解“新”提供不同的视角,为创新思维的激发做准备。此外,当代艺术这种“有中生有”的创生观实质上意味着异质要素之间的对话,也就是基于对现状的质疑反思、批判继承之后实现的超越。相比于“无中生有的”创造,它暗含着无限超越的可能性,能够不断向前推进。这就意味着当代艺术有利于更多地、连续地激发创意思维。
同时,拼贴和挪用体现了当代艺术对权威和规则的突破。面对艺术史上千古留名的经典,当代艺术不再表现为匍匐脚下的仰视,而是大胆“为我所用”,从而获得超越过去的解放。“(当代艺术)将超越自我认识的局限和俗见为目标,有利于不断试探突破和创新的可能性。”由于不要求掌握高深的技巧和严格的规范,因而在和当代艺术的互动中人们可以拥有更多自由表现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艺术更易引发非专业的普通欣赏者的好奇心和创作表现欲,同时赋予创新思维更广阔的生长自由。
2、当代艺术对新技术的融合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激发
近几年,由STEM教育引申的STEAM教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艺术教育改革探讨的热点,说明艺术与科技的跨界融合是美术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而这种跨界也是当代艺术发展的鲜明特征。伴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和虚拟成像技术的不断成熟,当代艺术家早已超越传统的、单一的表现媒介,将传统的画布、颜料与金属、塑料、石料以及装置、影像、互联网、AR增强现实技术等多元媒介进行综合运用,不断打破传统意义上艺术与科技的界限,极大拓展了人们对艺术形态的认识。例如时下流行的新媒体艺术,就是利用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作品,被看作是时代与艺术发展的最近阶段、探索新的艺术空间和感知世界的新方式。意大利当代艺术家Quayola的作品《Strata #2》就是在既有的古典作品之上,运用他的模拟视频装置,通过软件、计算功能和算法,进行视觉分析和形成复杂的几何形状,成功地将古典和现代的空间融合在一起。让观众虽置身于现代空间,却能欣赏到异国古典建筑之美。
创新思维相比于创造性思维,在关注创意的“独特、新颖”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强调通过运用新技术推动创意或想法的实现。在美术教育中,让学生们接触更多融合新技术的当代艺术,显然能够拓展他们有关前沿新技术的眼界。更重要的是,与单纯介绍最新科学技术成果不同,以当代艺术为对象能够更加具体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现某种新技术的应用情况,加深对该技术的兴趣和理解,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如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成为全球创新的新高地,人类已经进入智能化3.0时代,科技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扮演着超乎寻常的重要角色。如何灵活高效地运用新技术创造更美好的生活需要创新思维的指导,而打破艺术与科技界限的当代艺术无疑就是美术教育培养创新思维的必然选择。
3、当代艺术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创新思维对应用价值的侧重一致
除了打破艺术与科学的边界,当代艺术的另一特征就在于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日渐模糊:日常物品与艺术品的边界因为现成品艺术而模糊,生活实践与表演艺术的边界由于行为艺术而模糊,自然世界与艺术世界的边界因为大地艺术而模糊……而在艺术终结之前的现代主义艺术里,为了保持艺术的自律和纯粹,许多艺术家有意切断生活与艺术的联系。这种越发孤立的乌托邦式艺术观念,引起激进艺术家们的反思和批判,于是当代艺术开始转向对日常生活的关怀。曾经作为阳春白雪的艺术,在当代语境中逐渐具有更多的“烟火气”。事实上这种对生活的转向,表明了当代艺术对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实用价值和人文关怀。面对不断涌现的环境问题、社会不公、文化冲突等一系列阻碍人类获得幸福生活的难题,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家以艺术行动推动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变革。在当代艺术设计中,尤其体现出艺术家为人类生存所做的努力。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是2016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他长期致力于社会保障住房的建筑设计,因而他的设计绝不仅仅是艺术品,更融合了社会责任、经济需求和城市环境等多方考量。传统的“架上艺术”当然不缺少人文关怀,甚至许多经典作品传递出的对美好人生境界的追求是无可替代的。但是“破框而出”的当代艺术由“作品”转向“行动”,比之经典艺术,当代艺术更注重艺术家的行动力和作品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一种更加动态、更加贴近真实生活的具体行为展现艺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心和力量。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当代艺术具有激发创新思维的天然优势

下一篇: 当代艺术具有激发创新思维的天然优势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