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强调高校的使命是立德树人,大学生“四自”能力也是立德树人使命重要组成部分,而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大学生“四自”能力成效显著,针对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做好顶层设计,从加强重视,完善保障和统筹规划三方面来构建提升第二课堂活动的长效机制,培育大学生“四自”能力。
(一)五级联动,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视
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重视,构建学校、职能部门、院系、教师和学生五级联动体系,共同增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视。在学校层面,学校是高校之船航行的掌舵人,对人才培养具有关键指导性作用,应该积极在适当场合展示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自我提升和为校贡献等方面的成效,争取校领导对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视,在政策、经费和场地上获得支持。在各职能部门层面,高校各职能部门是保证高校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协调人,各职能部门也应该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发掘第二课活动与本部门工作的融合之处,积极协助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在院系层面,院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纽带,承担着贯彻执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培育专业特色人才的重任,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有效推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要积极与院系沟通,了解各院系在第二课堂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使第二课堂活动主动服务院系人才培养,与院系在第二课堂活动上形成共识。在教师层面,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任务的具体执行者,对学生影响最直接,在学校、院系的支持下,以实践教学为着力点,大力宣传第二课堂活动的正面效应,转变部分教师对第二课堂活动的传统偏见思想,重视第二课与第一课堂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在学生层面,学生是高校工作的主体,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主体和客体,通过线上线下宣传和亲身实践等途径,宣扬大学生“四自”能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带动学生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从部分参与转变为全面参与。
(二)完善制度,保障第二课堂活动有序开展
高质量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四自”能力;反之,则会起负面作用。因此,需要从活动激励制度、考评制度和考评结果运用方面进行相关制度的完善,防止活动鱼龙混杂现象的发生,进一步提升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在激励制度方面,高校要提供有保障、有吸引力的第二课堂师资队伍的激励措施,通过评优、奖励、晋升、报酬、工作量认定等方式,鼓励院系、教师有效参与指导相应的第二课堂活动[4]。在考评制度方面,引进内外部评价,从活动供给、学生参与、结果运用三方面进行考评:在活动供给上,侧重从活动开展是否能够满足了国家的要求,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的承受能力方面进行考核;在活动质量方案,了解活动举办的水平是否满足受众者的期待,是否达到主办方期望的效果;在活动评价上,在活动举办结束后,定期考察学生反馈活动的效果和收获程度。实现以考评倒逼活动组织者提高活动质量和效果,提升“四自”能力服务。在学生参与度上,从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数量和参与效果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第二课堂活动评价指标,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系统,通过大数据汇总,评价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活跃度,发挥督促作用。在结果运用方面,对于院系而言,将第二课堂目标考核与院系年度绩效考核挂钩,促使院系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视;对于学生而言,将第二课堂活动参与情况与每年的评奖评优、学分抵扣相结合,并进一步扩大运用范围;对于社会而言,在团中央的协调下,将第二课堂活动与企业和社会对接,使企业能够直观地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准确了解学生大学四年的变化,为企业录用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三)统筹规划,有效提升第二课堂活动质量
第二课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但仍然存在质量不一现象,为有效提升活动质量,应该在团委部门的统筹规划下,从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和活动指导方面科学规划第二课堂活动。在第二课堂活动目标上,立足于培育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能力,推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上的全面提高,使之成为德才兼备、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在活动内容上,参考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将其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并赋予相应的学分。必修模块是学生基本素质教育平台,包括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公益等,着重培育学生的通用性技能。鉴于能力培养的长期性,适当规避学生急功近利的学习态度,应将必修模块置在不同学年让学生去完成。选修课程模块提供学生拓展素质教育平台,包括科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工作履历和技能特长等,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性技能更关注高校各个专业之间的密切联系,能更有效地凝聚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就业能力。在活动指导上,采取校内外教师共建、专职与兼职结合、专业教师与团学工作人员互补等方法,使第二课堂的指导教师队伍更加完整化、正规化、专业化,为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专业化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