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创新开展高校党建工作,下好党建、业务一盘棋
 
更新日期:2020-06-08   来源:   浏览次数:14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围绕业务开党建,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有机融合需要找准党建与业务工作的突破点和着力点。在具体进行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时可从

 
 1.围绕业务开党建,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有机融合需要找准党建与业务工作的突破点和着力点。在具体进行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围绕业务开党建。在工作中要正确认识党建与业务的关系,党建工作是业务工作开展的保障,业务工作是党建工作最好的载体,是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试纸。在计划部署业务工作的同时要把党建工作放在全局中进行思考、谋划、推动,确保以党建各项制度约束业务工作规范、有序、高效的开展,实现“围绕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良性互动。就笔者所在招投标与物资采购中心为例,部门中心工作是负责学校大大小小的采购,廉政风险系数高。党建工作的开展则多侧重于廉政建设方面,这就使得我部门工作人员时刻警钟长鸣,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警惕性规范、有序的开展业务,进而起到党建带动业务的作用。
(2)完善党建工作监督考核机制。党建工作的开展看成效,成效的好坏靠考核。为进一步提高对党建工作的重视度,检验党建工作的成效,在个人或部门阶段性工作考核时,要把党建工作纳入综合考评体系,制定相应的监督奖惩机制。比如可以结合各部门的业务工作特点,设立目标考核机制,量化党建考核指标,将考核结果和绩效及职称评定挂钩。党建工作定性化考核向定量化考核转变,可以进一步促进业务部门对党建工作的重视度,实现以考评促党建,以党建促发展的目的。
2.针对不同业务属性合理划分党支部
党建、业务工作的有机融合需要针对不同业务部门的职能特点、业务性质及组织形式等实际特点进行开展,然而由于高校机关职能部门分类多、业务属性差异大等特点,支部设置不合理会导致党建、业务工作融合难以找到切入口和契合点。在进行党支部划分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业务部门的工作属性,将工作职能相近或相似的业务部门划分为同一党支部,比如财务、资产管理等部门同属于资产方面,学工、教务、团委等同属于服务学生的行政职能部门,发合处、国际处等同属于对外部门。不同部门间业务属性差异大,党建活动开展时侧重点不同,为了达到党建与业务的有机融合,因而在支部划分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不同部门间的业务属性进而合理的划分党支部,降低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的难度。
3.建立健全党支部间党建活动共建、激活党建活力
合理的划分党支部有利于党建活动的开展,但是党建活动不是支部内的“闭关锁国”。为了更好的激活党建活力,我们可以定期和不同兄弟党支部或者二级院系党支部进行共建,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或者党建活动竞赛等活动,将自己的党建品牌活动推出去,将其它党支部的优秀党建活动引进来,实现党支部建设优势互补,共同提高。这不仅可以丰富自身党支部的党建活动,还可以激发党建活动的创新性和多样性,进而提高党内人员对党建活动的积极性。
4.巧借新媒体,创新党建工作载体,丰富党建开展形式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广泛传播,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其它网络互动平台应运而生。大众接受信息的媒介由传统的电视、报纸向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转移,传统的党建活动开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大众的需求,这给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6]。在党建工作中,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党建载体建设,开拓、创新党建活动,确保党建活动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在具体开展党建工作时,我们要充分借用新媒体技术,除了必要的政治学习和文件学习外,可以多样化的进行党建主题教育活动,比如我校开展学习强国APP有奖学习竞赛活动,观看“一生只为一事人”主题教育电影,去所在区域监狱部门进行廉政主题教育,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举行忆苦思甜活动等等。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形式可以充分调动支部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得党建活动由被动的学习向主动的摄取转变,可以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的成效。
5.加强高效党建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党建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人是实现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党支部干部在党支部中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是党建工作开展的风向标。因而在党支部干部成员配备上,首先需要选拔既懂党建又懂业务且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其次需要定时开展党支部干部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其政治素养、业务技能、党建工作专业化水平。只有既懂党建工作、又精通业务的党支部干部才可以结合本支部业务属性准确把握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融合的结合点,针对性的开展党建活动,从而在根本上促进业务工作的开展。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创新开展高校党建工作,下好党建、业务一盘棋

下一篇: 创新开展高校党建工作,下好党建、业务一盘棋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