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代,整个晋绥边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冬学运动,其主要目的是让农民能在冬季农闲时间接受思想教育与提高文化素质。在总结冬学运动的经验教训后,高家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并且也加紧做好了各项文化宣传工作,让农民们能在劳作农活时也学习到知识,在闲时组织一些文化活动,使得村民们不仅提高了知识储备量,还丰富了业余生活。
(一)冬学运动中的教育反思
冬学运动是抗战时期共产党在各根据地组织的教育活动。《晋绥日报》上曾发表过一篇题为《高家村冬学为什么没搞好?》的文章,对冬学运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一一指出:“1、村干部思想上没有认识冬学对自己的好处。他们认为‘公粮要紧,忙得顾不上冬学。’2、区公所对冬学的帮助不够。区长经常下乡,助理员也不过问冬学情形。3、干部群众没有从实际工作与生活中体会到冬学的好处。4、教学方法上的不足,上课时只由教员读一读报纸或公民课,然后干部你一套他一套的发言,说来说去还是那些东西,群众不感兴趣。”由此可见,高家村对冬学运动的认识较为深刻,在此次总结之后,高家村在教育建设工作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首先是提高干部对教育的重视,总结各地办冬学的经验,再结合高家村的实际进行教育发展,利用干部自身的转变带动农民思想逐步转变;其次是对教员们的培训,着重对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进行改变,从农民的实际需要中进行思想教育,调动农民学习知识的兴趣。应抓住当前村里尚未有组织的进行各个季度生产的特点,从思想上发动群众进行生产;最后,不仅要对儿童、成年男性进行系统的学习教育,更要提倡男女平等,重视向妇女灌输较为先进的教育思想,将教育与生产紧密结合。
(二)高家村镇的文化宣传工作
文化是描述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最为深厚的力量。为适应战时需要,高家村镇的村民们大力发展本地的文化,丰富军民生活,成为了山西乃至整个晋绥边区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文艺活动和宣传工作形式多种多样,有戏曲、秧歌甚至还有文学作品,他们通过这样那样的形式来提升村民们的文化修养。
戏曲与歌谣是晋西北人民十分热爱的一种传统娱乐方式。共产党通过戏曲宣传新的思想,新的政策,组织部队的专业剧团在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汇演,主要以话剧、秧歌以及山西梆子等形式演出。高家村镇的农民们更是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将他们的诉求编成了各式各样的打油诗歌,例如:“《大生产》:土地回老家,生产有地权,租田变自由,咱是主人翁,要龙要虎,不如要土,土地赛金银,下力才养人,打下底子扎下根,劳动发家才有本,辛苦一年收一年,一年一年大翻身。《耕者有其田》:“河里水长流,谁挑归谁有,田地本无主,谁种归谁收,种瓜应得瓜,种豆应得豆,耕者有其田,本是理当然。”这些形式的打油诗更加适应了底层农民们知识水平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有利于领导干部更加了解农民们的真实需求。
高家村镇的文化教育工作在这一时期很好的贯彻了党的方针,村镇的文化教育建设也深入到群众,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打破封建思想最强有力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