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肥套舞蹈审美特征的成因
 
更新日期:2020-06-11   来源:   浏览次数:21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对于我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来说,其聚居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极为恶劣,多以喀斯特溶岩峰丛地貌为主,溶洞和地下暗河极多,地表崎岖不平腐蚀严

 
 对于我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来说,其聚居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极为恶劣,多以喀斯特溶岩峰丛地貌为主,溶洞和地下暗河极多,地表崎岖不平腐蚀严重。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里最使人记忆深刻的印象就是水源难寻,地表水和可耕地面积稀缺,也由于其聚居地为多石山区,山峦挺拔并暗藏幽深的天坑,使得毛南族人民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一直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正是这样独特且艰苦的地理环境促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大自然万物产生了崇拜心理,用于祈求子孙兴旺发达、生活风调雨顺。这些带着美好愿景的精神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影响着其民族文化、审美特征的形成与发展,并且在一代代的传承中演变成以歌、舞、乐、剧为主的祭祀仪式活动,并在明清时期尤为盛行。
对于肥套舞蹈审美特征的成因分析,离不开对其背后社会文化环境的探讨。由于自古以来,毛南族没有自身的文字,对民族民俗、人情往来、饮食习惯、穿着服饰等等都是靠原始的口口相传、手手相教的文化传承方式得以延续。而舞蹈活动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之一具有着模仿与再现的审美功能,并因其特有的动态美成为了毛南族人民对民间社会文化记录传承的重要手段,因此至今在肥套舞蹈活动中依然有大量的反映毛南人日常生活生产的表演场面,以及对族群中的头口文学、宗教信仰和人情往来等民俗文化进行生动表现的过程。正是因为毛南族社会文化传承的需要,为肥套仪式中舞蹈审美特征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就宗教仪式的宏观语境来说:“仪式就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肥套舞蹈活动作为毛南族宗教仪式活动中的一部分,其舞蹈内容题材来源于毛南族的宗教信仰及民间传说,从中便奠定了宗教性的虚拟审美色彩。而滋养其民间传说形成的养分则来源于族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所产生的民族情感和理想追求,这就使肥套舞蹈的内容情节和动作语汇更加生活化、世俗化,通过对毛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伐木、架桥、打猎、恋爱甚至是男女性爱等活动过程的模仿、借鉴和加工使的宗教神灵和传说人物更加贴近毛南族大众化的世俗审美趣味,充分得到了毛南族有人民的喜爱并长演不衰。并且在舞蹈表演时充分考虑到毛南族在肥套祭祀风俗中对于室内仪式场地以及某些活动环节上对表演内容的特殊要求,所以在肢体语汇的运动幅度,力度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特别是“雷王”和“雷兵”在对于“刀”的运用上,其路线主要为立圆和八字圆,运动的位置集中于胸前及大臂两侧,这在很大程度上别区于传统京剧以及中国古典舞中对于刀、剑在空间与路线上的运用,在肥套舞蹈中舞者尽量避免了刀花在横向空间上的运动,更适宜在较狭小的毛南族民居内表演,并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点。而在肥套舞蹈的步伐上如河池学院韦海燕副教授在《毛南族“肥套”的复杂文化形态研究》中所提到的:“肥套舞蹈步伐有踮步、碎步、碎步吸腿跳、自转步、观花步、跳花步等。”整体来看其步伐幅度较小,节奏较为轻快,并且在一些肥套舞蹈的表演环节中并不强调步伐的程式性,更便于舞者在步伐的节奏及行进方向上做出灵活性的调整,这正迎合了肥套仪式中即兴表演的需要,大大增加了肥套舞蹈自身的观赏性、娱乐性,并通过其自身充满生活气息,诙谐开朗的动作语汇,淡化了肥套仪式中神秘、威严的审美基调。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肥套舞蹈审美特征的成因

下一篇: 肥套舞蹈审美特征的成因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