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之难
 
更新日期:2020-06-11   来源:   浏览次数:21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的各项活动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教育更是贯穿人一生的活动,信息技术与教育应该建立怎样的关系,值得我们讨论与研

 
 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的各项活动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教育更是贯穿人一生的活动,信息技术与教育应该建立怎样的关系,值得我们讨论与研究。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还是教育问题。只有将二者深度融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教育添砖加瓦,才能促进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发展。然而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信息化教学意识未从根本上改变
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速度过快,许多教育主体的思想还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从客观上来看,一些新兴技术的出现,社会上必然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有的人开始大力倡导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有的人仍然对网络存在刻板印象,甚至包括一些教育界人士,对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持一种消极认知,尤其是网络成瘾、网络暴力、虚拟空间道德缺失等问题更成为他们拒斥信息技术的借口。部分家长抗拒这种信息化的学习方式,部分教师也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网络信息技术在他们看来就是洪水猛兽。许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把教育信息化简单地理解为教育网络化,即用网络进行教育。还不能把信息技术和教育整合起来,一谈到教育信息化,落实到实际中就是开设信息技术课,给学生传授网络知识,没有培养学生信息化综合能力的观念。亦或是把教育信息化完全等同于教育管理信息化,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教学管理,忽视了教学信息化,形成重管理,轻教学的观念等等。在一些学校中,我们通常会看到一种现象:教育技术教师是为其他学科教师服务的“杂工”,这种学科角色界定也决定了当其他学科在接受和认识信息化教学的态度。
上述的这些观念和认识,在教育信息化的初期阶段就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但这些传统观念和忧虑仍存在。归结原因,可能在于学校没有系统地组织老师和学生去了解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及目的,导致教师不知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助教育“一臂之力”。 在这种思维惯性的影响下,各个教育主体的观念固化,一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没能达到预期效果,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显然很难推进。
(二)师生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于信息化教学的实际运用,首先应该明确它的本质是什么。信息化教学不仅仅关注教育方法的改变,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新兴的教育方法来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让学生进行充分地、自主地学习,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但是,部分教师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上级要求怎么执行,教师们就配合,再加上繁重的教学任务,致使他们无法安排充足的时间来深入研究如何开展教育信息化。整个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普遍缺乏主动性和深入性,老师缺乏信息素养。所谓信息素养是指对信息的搜索、判断、获取、评价、免疫、利用及再创造等能力的总称。它是信息技术及人类知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们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时所需具备的一种能力。很多学校的老师利用幻灯片、多媒体进行教学,看似是较多地运用信息化进行教学,实际上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念仍未得到改变,反倒是由传统的“人为灌输”变成了“机器灌输”,新兴技术变成了巩固传统教育的工具。这就未能体现教育信息化的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出现以上问题与信息化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不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现阶段信息技术专业师资团队严重匮乏,只有少数教师可以对信息技术熟练掌握并运用,整个教师团队中掌握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比例较低,导致教育信息化难以普及。归结原因还是由于学校对老师的培训不够到位,很多其他学科的教师对于教育信息化缺乏准确的认知,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单纯的计算机课,与自己的学科毫无关系。教师队伍年龄差距大,对于信息技术掌握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培训机会不足等等,直接导致整个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偏低,阻碍了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从而影响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过程之复杂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需要决策者、管理者、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等多主体参与的过程。二者的深度融合应当聚焦于实现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变革,因此教育教学的变革也体现出这种复杂性。这种深度融合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在改善教与学环境、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实现教育系统的全方位变革。也就是说,二者的融合应该贯穿于各个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应当结合每个学科的特点,内容,知识结构,以及教学目标等,改变教学环境,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此可见其过程之复杂。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程度不够深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肤浅,而且信息技术误用、滥用的情况屡见不鲜,缺乏深层次的应用,更缺少创新性应用,造成了投入巨大而效果不彰。以往的融合显得肤浅且单一,简单的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忽视了整个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因素和各个主体间的复杂关系,主体缺位,缺少协作等,导致各主体难以发挥作用和功能,信息技术看似走进了教育教学活动,但却难以真正融合。
(四)信息化资源建设分布不均,信息设备缺乏科学管理
从信息化建设初期到现在,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信息化教育经费,但是仍然存在着信息化优质资源建设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地区之间分布不均。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分布等不均衡,不同地区的学校发展水平也不均衡,由此获得的信息化教育经费也存在较大差异。据2001 年底统计, 北京和上海分别为14.87名学生和16.7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 而在云南省、贵州省和甘肃省, 分别为186、118和93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其综合水平远高于西部地区,因此国家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也会向东部地区倾斜。这样一来,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二是城乡分布不均。一般来讲,农村地区只能提供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设施,且这种硬件设施都少之又少,更不用说师资的培训,机器的维护等后期软件设施的资金投入。如此一来,不仅不能实现教育均衡,反倒还会加大现存的教育鸿沟。
部分学校对于信息化设备的建设和利用也缺乏科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在这些学校落实到实践就是购买硬件设备,把资金盲目地投入设备建设中,而买回来的设备大多被闲置,不能得到充分的科学的利用。这样一来,对于教育人员的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就会大大减少,违背了“培训在前,建库在先,建网在后”的原则,使得信息技术非但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未能带来教育的全方位变革,而且还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之难

下一篇: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之难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