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教育思想,期望从中获得生命教育的理论依据。儒、释、道三家有不同的生死观、价值观,儒家关注道德教化,关注道德在生命发展中的作用;道家注重人天的和谐;释家主要从人生的苦入手,寻找解决人生痛苦的办法。这些思想对于生命教育中的理想人格的培养、人际关系的协调、生命的珍视、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建立都有启发作用。
张鹏认为,儒家的生和死注定会发生的观念以及敬畏生命的观念,对高校生命教育具有启示意义。儒家“敬畏生命”的态度、“慎终追远”的死亡仪式和死亡伦理精神,有助于“生死”伦理意义世界的建构。[4]黄艳在其博士论文中分析了孔子的生命教育思想,她认为,孔子心中理想的生命形态,是道德君子。智仁勇三达德统一于君子一身。君子有三层境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岳德霞认为,对名利权势的无止境追逐,给当代人的身、心和谐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道家生命哲学:重生、贵身,少私寡欲、知足知止、守柔善下、余财共享、功成身退的生命原则,可以为人们提供生命智慧的润泽和启迪,可以帮助人们对内获得身与心的和谐健康发展,对外实现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调适。付粉鸽认为,道家的重视生命的观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珍视生命的意识;其次,道家的“以德养形”的观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以道德为基础的生命价值观;最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齐一”的观念可以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
李宇环在博士论文中分析了《华严经》中的生命教育思想,华严“圆融”的教育思想本质是启悟人实现人生圆满的生命教育,它围绕人性、觉悟、幸福这些教育的根本问题展开,为当代生命教育的展开提供理论依据。《华严经》中有句偈语为:“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佛与众生毫无差别,但心用以觉悟为依据,佛与众生有明与无明之别。《华严经》云:“佛子,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人们本来具有如来性,但因自己错误的认识和信念,即贪、嗔、痴的妄想而无法获得。
大乘佛教认为“万法”皆有佛性。“众生平等”,也表现在众生与无情物之间。禅宗祖师“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方立天说: “在同样具有佛性这一点来说,无情之物与众生并无本质区别,彼此是平等无二的。应当说,这是对自然界生物和无生物的尊严的确认,是对自然界万物的敬重、悲切和摄护。”[10]董振娟在她的博士论文中,分析了儒家、道家、佛教三家的生命教育思想。儒家的生命教育目标:济世利民、追求仁德。最完美的人格—圣人,最理想的人格—君子。儒家的生命教育内容:贵生重仁。儒家学者教育人们要爱惜生命、要避死就生,以“仁”为核心关注人的社会生命,要有“自强不息”的生命态度。儒家的生命教育方法:自我教育、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知行合一 。道家的生命教育目标:超越身心,追求自由。 道家的生命教育内容:养生循道。 道家的生命教育方法:无为之教。 释家的生命教育目标:涅槃。释家的生命教育内容:无我去累。释家的生命教育方法:顿悟与修行。
黄雯怡认为,儒家倡导“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以仁爱之心对待世间万物;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推崇生命的自然本性,认为宇宙生命是最高的美;佛教恪守“不杀生”和“素食”,主张众生平等,教导人们以“慈悲为怀”,善待生命、保护生命。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伦理思想,以上的研究探索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智慧、境界与生命教育的关系,以及这三家思想中所蕴含的生命教育哲学,对生命教育有很大的启发。“贵生”思想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简书《十问》载,尧问舜: “天下孰最贵?”舜答: “生最贵。”这种“贵生”思想被后来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光大。西周时期,周武王提出“惟人万物之灵”的主张。人为万物之灵,人的生命是最为尊贵的。马厩失火时,孔子“问人不问马”,把人的生命看作第一位。《中庸》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中国传统生命教育在人的人格塑造、 境界完善、 人性修养、 价值追求等方面具有丰富的资源。 它突出强调了生命的和谐, 体现了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 人与心灵之间的全面和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本,是中华民族共同培育民族精神的源泉。”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教育思想的探索,是一种必然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