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青少年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生命的无意义感、无价值感,空虚、无聊,没有生活的目标,物质欲望的冲击,激烈的社会竞争,道德的滑坡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们开始意识到道德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于是一些研究者开始从道德与生命教育的关系的角度研究生命教育。我国的生命教育持什么取向,这与我们当前为什么提出生命教育有关。我们提出生命教育主要是针对当代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观念发展的消极层面,比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此外,还针对青少年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意志脆弱、情绪失控等心理问题以及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因素。
有些学者倡导利用道德来引导生命的发展。张岱年认为,人生一方面应充实生命力,一方面应遵循道德原则。在特殊情况下,生命与道德二者“不可得兼”,则应“舍生取义”,宁可牺牲生命也要坚持道德。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道德本于生命而又高于生命。但在一般的情况下,应实现生命与道德的统一,既要充实生命,也要努力提高道德自觉性。刘铁芳认为道德能够激励生命的发展,是生命发展的提升和超越。基于生命发展的需要,以道德的内容和手段,引导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实现丰盈人生。陈金香认为,真正的生命教育应以道德人格生命的成长为中心。
也有学者认为道德是人生的价值,是生命发展的内容。董振娟认为,“实现真、美、益、善的统一,才意味着实现人生价值”。张勇认为,人之生命不仅是一个有机体的自然发展过程,更是一个完善道德、履行责任的过程。付粉鸽在《道家生命哲学对生命教育的启迪》提出,养神、养德是养生的关键,在形神兼养的基础上,以神立形,以德塑形。道家认为“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庄子·天地》)。人只有尊道贵德,以保养精神为重,生命才会有光彩,才值得追求。“德”是生命的圭臬,养生的最高目标在于养德,即保养精神,培养德性。
《礼记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教育人们获得内在的道德修养,并外在地奉献于民,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庄子·德充符中有语:“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德”生命的最高目标,也是生命的基础,生命教育与道德的融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如何让道德教育不成为空洞的说教,做到让道德真正融入到生命中,融入到生命教育中,成为引导生命教育的目标,也成为生命教育的基础,成为生命教育的内容。这正是生命教育研究者们在不断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