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传统文化元素”支撑国产动漫作品的未来可持续发展
 
更新日期:2020-06-15   来源:   浏览次数:21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及《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其完整的故事叙述、科学的情节设定、完美炫幻的特效技能,可以说是完成度极高、极具吸引力的国产动漫作品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及《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其完整的故事叙述、科学的情节设定、完美炫幻的特效技能,可以说是完成度极高、极具吸引力的国产动漫作品。“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中国近几年火起来的动漫作品,也不难发现基本上都是对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再创作。” 诚如“哪吒降世”导演饺子所说“动画可能是中国传统神话最适合的输出途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文化元素为国产动漫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素材,但是需要我们在新时代环境下敢于真正地传承、创新与转化,需要我们重新解读、刻画,找寻与新时代的结合点,推动大动漫环境下传统文化内容的推陈出新,为讲好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国故事而奋斗不息。

1.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国产动漫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文化元素”之所能够历久弥坚,原因就在于它本身就是时间积淀的历史产物,是中国精神文化的精华所在,经受了历史与现实的考验,具有传承性、持续性、多元性等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精神观念是当代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是最牢靠的根基所在。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承载价值观念浓厚、独具东方魅力等都为国产动漫的创新前景提供了丰厚的素材。我国早期动画作品之所以在国际舞台上占据竞争力的地位,主要原因在于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与中国风格元素的支撑;美国、日本等动漫强国的作品都有利用“中

国传统文化元素”使其本土化并传达自身价值观念的先例,充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动漫发展的持续性支撑与创新。美国、日本动漫的强势背后均有本民族文化及价值观念做后盾,而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与文化底蕴则是我们极大的文化优势,这也是国产动漫保证活力的强大支撑,“文化底蕴是动画片的灵魂,是动画作品保证旺盛生命力的根基”。因此传统文化元素与动漫发展创新互为支撑,互相成就。传统文化元素借助动漫在新时代换发出新活力的同时利用其自身持久性的丰厚积淀为动漫创新提供活水源泉。只是我们的动漫创作人在利用传统文化元素时要做到合理取舍,尊重传统的同时又能创新地与现代语境相契合,而不是对传统的照搬、模仿与抄袭,“大圣归来”与“哪吒降世”对传统故事的改编可以说提供了一种范本。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必须与动漫故事情节的设定血肉一体。宫崎骏的动漫之所有受人推崇,原因之一便在于利用独具深意的主题情节表达出占据核心地位的文化内涵,紧扣人心以达到了真人饰演所达不到的效果。

2.“传统文化元素”与衍生产品的开发链条

纵观美、日等动漫强国,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动漫产业链接,甚至形成了一种代表国家“软实力”的动漫文化。“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中,开发电影周边产品向来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有着成熟的市场操作流程,成为电影出品方的一大收入来源”。“美国迪士尼公司各种品牌授权产品占到美国零售市场的1/3,电影后续产品收入占到美国电影产业收益的73%,日本动漫产业所占GDP比重超过10%,动漫形象授权产品的销售就占全年动漫消费的一大半。”国产动漫在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及销售链条出现断裂,动漫作品的附加值如动画卡通形象的玩具、纪念品、二次元游戏产品等的开发严重不足也是国产动漫亟需解决的问题,原因有多方面,有出品方的意识不够,也有观众的接受度不够;另外各种盗版、侵权的现象层出不穷,也说明我们欠缺相关知识产权的意识,监管机制的松懈也给予盗版产品也可乘之机。因此我们需要在加强保护动漫产业知识产权的基础上,通过产业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实现动漫的利益最大化。伴随着国产动漫作品“前期”燎原之势,后期衍生产品的开发亦需乘风破浪,才能持久地传承文化,也才能形成具备竞争力的动漫产业文化的链条。

3.制作模式中各种元素的利弊权衡

国产动漫的制作水准、创作理念、价值内核表达、特技运用等随着近几年大热的影片崛起,已经保有了自己的特色及风格,我们也因此看到了国产动漫的出路及努力方向。同时也体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如“‘大圣归来’中缺少资金时采用了当下流行的“众筹模式”,既解决了资金难题,同时为影片赢得了忠实粉丝”。“哪吒降世”中商业化元素的灵活运用迎合当今价值观念来扩大观影人员的广度。但是也必须要权衡影片中各种元素的利弊,例如“传统元素”与“商业元素”冲突下的利弊抉择、“注重特技”与“内核价值”的轻重选择、“故事讲述”与“场景设计”的层次权衡、“表达主题”与“注重画风”的主次分明等方面都是国产动漫制作过程中引入“传统文化元素”时所必须要关注的环节。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传统文化元素”支撑国产动漫作品的未来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 “传统文化元素”支撑国产动漫作品的未来可持续发展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