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新时代下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势分析
 
更新日期:2020-06-15   来源:   浏览次数:15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新时代下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公安院校是国家高素质公安干警的储备基地,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支撑力量之一,在国家高等教育中占据着十

 
 (一)新时代下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公安院校是国家高素质公安干警的储备基地,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支撑力量之一,在国家高等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目前警校的发展来看,思政工作是极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环节。主要理由有三:

思政教育是公安院校践行全面从严治党、政治建党的需要

重视思想建党,树立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习总书记指出,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公安院校要全面从严治党,就要抓好“公安姓党”这个根本,抓好这个根本一方面需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2]。理论上的清醒,才会带来政治上的坚定,所以需要引导广大预备警官加强学习党的思想理论,静下心来读原著,用心体悟原理,只有理论上清醒了,才会把理论当成信仰,进而提高政治境界,补足精神之“钙”,夯实思想之“基”;另一方面需要强化思想道德建设。有德者必有追求,无德者难有底线。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人生必修课,带头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以道德的力量赢得人心、成就学业。

思政教育是全面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忠诚,为民,公正,廉明,奉献”这五大核心价值观回答了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为什么人、做什么人的问题。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融入高校政治思政教育教育的全过程。只有通过把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课堂、融入个人头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培养学生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无私奉献的优良品格和价值取向。此外,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要求在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把握政治建校的教育内涵,弘扬真善美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形成个人的文明习惯和良好品行,以提升综合素质,保障“教、学、练、战”一体化工作的开展。

思政教育是新时代改革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学生服务群众、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加强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是推进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课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和保障。当前世界经济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政治底色的熏陶,导致部门政法干警政治信仰、法治理念、服务理念的缺乏以及社会治理能力的不足,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重大隐患。因此,加强新时代公安院校预备警官思政培训,是时代发展、时代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课题、新任务和新目标。

(二)新时代下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新时代,世界经济一体化,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趋于模糊,公安执法环境日新月异,学生思想极为活跃等这都为公安院校思政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总的来说,新时代下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点:

传统优秀文化的缺失

优秀传统文化是公安院校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一旦丧失,必然引发理想信念的缺失。目前网络的普及,科技的创新,导致新时代下部分大学生迷恋网络文化,对传统的优秀文化视而不见,另外西方国家从以往的大面积文化渗透转为精准人群渗透,其中警校便是其目标之一,加之监管机制尚未成熟使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达到理想境地。

公安院校专业思政教育人才的匮乏

当前公安院校的思政教育主要依托于系部以及学生工作处,主要力量以学管大队为主。学管大队中,主要带队队长大多非思政专业出身,所以面临着“思想教育模式单一,教育工作者能力建设不全面”的现实问题。另外,公安院校在老师的职称评审中,又弱化了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优势,导致专业的思政教育人才积极性不够,人员配备不成比例等不良后果。这都给公安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带了极大的人才忧患。

思政教育体制不够完善

随着新媒体时代对固有思政教育模式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体制面临着新的挑战。思政教育者的培养、思政教育的动机、思政教育的管理模式以致思政教育的考评模式等,能否结合以自媒体以及“互联网+”的时代特点,对思政教育客体实现多角度、多维度地意识形态教育,进而与国家政策理论、方针等的思想精神相契合,已成为实际各国思政竞争的一大考验。深化思政教育体制改革,构筑自媒体时代“网上思政”新阵地,打造思政教育的全媒体融合时代,公安院校需要长时间的实践与总结。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新时代下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势分析

下一篇: 新时代下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势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