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校具有浓厚的历史背景
中国很多高校具有百年的建校背景,其中像北京大学、天津大学、 南开大学等更是具有上百年的建校历史,因此他们的发展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例如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毛泽东、鲁迅、李大钊、鲁迅等名人均在此任教或任职;天津大学始创于1895年,前身是北洋大学,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徐志摩、赵天麟、侯德榜、张太雷等人均毕业于这所高校。这些高校的优秀校友都曾出现在中小学的课本之中,在研学旅行中可以通过校友搭建高校历史和课本之间的联系。例如冯骥才先生所写的《珍珠鸟》、《刷子李》、《俗世奇人》等作品都出现在小学课本中,研学旅行可以带领中小学学生观天津大学的冯骥才研究院,与冯骥才老先生对话,听作者亲身讲述自己当时的创作想法与感受。从小立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总理毕业于南开大学,研学旅行可以带领中小学学生游览南开大学、周邓纪念馆以及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从各方面来感受周总理如何用自己的一生诠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
2.高校的人才来源广泛
高校的人才来源广泛体现在两个方面:生源背景与学科背景。针对生源背景而言,来源于不同省(市)的中小学学生可以在一所高校中找到自己相同高中或初中毕业的学长学姐,“学霸”的概念在他们的眼中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人物,进而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鼓励中小学学生勇于设想自己的未来。针对学科背景而言,各高校具有多专业、学科背景,中小学学生可以在高校通过接触不同学科背景的学长学姐,了解自己的未来发展,通过比较梦想与现实的差距从而对未来具有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缓解本科专业不对口、工作方向与专业不相关导致教育资源浪费的现象。同时这也与当下STEM教育倡导的多学科交流与融合的理念相呼应。
3.高校学生的教育情怀
在已有的我国大学生社会创业的研究中均发现高校的大学生更偏重于创造和实现社会价值。较少的实现商业价值,导致偏离社会创业的目标。针对教育行业而言,如何兼并民办教育的“公益性”和“功利性”,教育企业家如何分摊学生和老师的成本一直是热点话题。让高校大学生负责研发研学旅行路线和课程可以相对解决以上问题。首先,研学旅行的成本主要集中在课程与教师,如果将其交给大学中具有奉献精神抑或是对教育行业、课程开发感兴趣的学生,再加上高校本身具有的科研基础设施则可以相对降低成本,提高社会创业的商业价值。其次,大学生本身具有奉献社会的情怀,且研学旅行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以及教师教学水平,高校学生和教师都会尽力提高研发课程水平。
4.高校具有基础的科研与服务设施
中国各大高校具有完备的基础科研设施,它们不但具有先进的科学试验室,可以让参与研学的中小学学生近距离感受科技,通过自己动手或是观看高校学生操作来验证书本中的知识,还拥有艺术研究中心、博物馆、音乐厅等丰富研学旅行的公共设施,比如清华大学的艺术博物馆、天津大学的冯骥才研究所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对未来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