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微调研”的教学方法及其“大体验”的效果
 
更新日期:2020-06-17   来源:   浏览次数:20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微调研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经过多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思路越来越清晰,学生的认

 
 “微调研”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经过多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思路越来越清晰,学生的认同度、参与度、积极性和收获感都有较大的提升。“微”是指调研时间空间和问题的微观性,区别于社团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会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或多部门联合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微调研”是在课程教学时间内(学期中)由课程教师组织的、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活动。社团、学生会、马克思主义学院或多家联合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教学活动,大都在寒暑假,与课程教学时间空间都是分离的,与课程内容的关联比较松散,课题相对宏观。“大体验”是指相对于课堂讲授,学生从微调研活动中获得体验的方面比较多元,包括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研究性学习方法等,对知识点理解的深度有较大的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有比较大的正向转变。

(一)“微调研”的具体步骤与方法

“微调研”是一种包含系列小问题的主题调研活动,具体过程分为5个步骤。

第一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困惑;

第二步,针对学生困惑的内容,设计活动主题和具体而微的小问题;

第三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具体问题,在老师指导下,学生选择一定的途径方法自己通过调查研究进行求解、求证;第四步,指导学生把调查过程和结果写成报告;

第五步,课堂讨论,结合调查反思自己对相关原理的理解。

每一步都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分步介绍如下。

第一步,发现困惑点的方法,首先是观察学生听课时的表情和眼神,基本上能看出来有没有困惑,然后选择明显有困惑的同学提问,比如让他们举例说明刚刚学习的原理,通过提问能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困惑点。比如:在讲共产主义理想时,发现有部分学生对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是很坚定,怀疑其实现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我们通常会在观察的基础上,做一个匿名的课堂微调查,然后请几个同学发言,说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当学生第一次说有怀疑的时候,其实并不清楚具体怀疑什么,是可能性还是必然性,是现实的可能性还是抽象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追问:是认为永远不可能还是短时间内不可能?并给出理由。通过这样的追问,基本上都能达成一致的认知:他们的怀疑其实是近期实现共产主义的可能性,对远期可能性和必然性的怀疑,找不到充分理由。这时再讲原理中的内容,说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既是必然的,又是长期、艰巨和曲折的。要让学生真切理解这个原理并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单靠理论讲授显然不够。这就需要让学生通过微调研深入实际切身体验原理的真理性。

第二步,针对学生的困惑点设计微调研的课题,一般是在一个活动主题下列出一系列小问题。共产主义理想部分,我们设计的活动主题是“找变化”,在这个主题下根据共产主义社会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紧贴学生的日常生活列出一系列小课题。比如:调查改革开放以来自己家里物质财富丰富度、家人精神境界提高度、每个人发展自由度的变化,物质方面可从衣、食、住、行、储蓄、收入等某一个或几个侧面设计问题,精神境界方面可从家长作风、家风、代际平等、性别平等、公德意识、公益活动等侧面设计问题,个人发展自由度方面可从闲暇时间、休闲活动等侧面设计问题。

第三步包括学生选题、选择调研方法、进行调查三个环节。第二步老师设计的活动主题和系列问题是学生选题范围,具体选题由学生自主选择。选择调查方法需要老师指导,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调查调研方法,比如查阅文献、实地走访、当面访谈、问卷调查等,并指导学生根据所选问题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方法。调查过程是学生实质性参与实践活动的关键环节,其真实性需要监控,现在方法很多,比如录像、录音、定位、拍照等,这些过程真实性的证明材料要和第四步的调研报告一起提交。

第四步写调研报告也需要老师的指导,要给予学生调研报告的逻辑框架、写作要求、主要内容、格式规范等方面的训练。

第五步讨论反思,我们经常采用的讨论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选择表现优秀的同学首先介绍自己调研的全过程,并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收获,其他同学对照自己分享感受,找差距;第二种是选择几份存在典型问题的报告,匿名发布,让学生找问题、提建议。反思的常用方法也有两种:一是让学生自己分享自己活动体会和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变化;二是让学生表述相关原理的内容和自己活动后的情感态度,与其活动前的表述、情感、态度进行对比。比如上述“找变化”的主题调研活动中所找的那些变化可以有很多渠道方法让学生知道,但其他渠道方法得到的信息大多只是一个概念,缺乏切身感受。通过“微调研”,让学生从自己家的真实变化中真切体会到物质财富、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精神文明程度和个人发展自由度的显著提升等,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正走在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上等教学内容有深切的感受。

这种“微调研”的主题活动不是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都适合,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来看,可结合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比如在讲矛盾规律时,可以“找矛盾”“找不和谐因素”“找从不和谐到和谐的方法”等为主题;在理科班讲物质概念时,可以“物理学上物质形态的变化”“不同形态物质的共性”等为主题;在讲意识本质时,可以“人脑与其他动物脑的区别”“人脑与电脑的区别”“人的意识与动物心理的区别”等为主题;在讲联系时,可以“发现联系”为主题,等等。在一学期的教学时间内也不可能过多地开展这样的活动,虽然是小问题,需要的时间空间也较小,但相对于课堂讲授,还是需要花费师生更多的时间精力。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班级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内容,一般组织一次,最多两次。

(二)学生可获得的“大体验”

前后对照,反复实践,我们发现这样的活动既能切实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从中获得的体验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对原理知识性、真理性的体验,还有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更有研究性学习方法的体验;学生从中获得的不仅是知识与能力的提升,还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向转变。每次“微调研”,虽然只是让学生了解很微小的问题,时间、空间、深度、广度都很有限,但其中包含着实际与理论的双向运动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具体而微的实质性体验,相对单纯的课堂讲授学生能获得更大、更宽、更深的体验效果。学生可从中获得的“大体验”主要有三个层面。

首先,对理论知识的感性体验。在学习抽象理论过程中加入具体的感性体验,可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受力,帮助学生理解力和融会贯通能力的培育与提升。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认识过程,同样要遵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辩证统一的规律。长期以来,单纯的课堂讲授之所以效果不佳,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具体的感性体验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是实践教学、教学的实践性日益受到关注的原因之一。

2.通过“微调研”的实质性参与,学生可获得真实在场代入式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正向转变等隐性教育的效果。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中就包括“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比如,在一些家庭调查活动中,学生通过与家人的深入交谈,和对家庭物质、精神文化各方面状况变化轨迹的了解过程中,既能加深与家人的感情,更真切更深入地感知家人的辛苦和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在心灵深处产生感触,加上在讨论反思环节教师的引导,可以使这些感触得到强化和自觉,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向转变。

3.通过“微调研”过程中的方法指导和实质性的全程参与,学生可获得研究性学习方法具体而微的训练和实践体验。在本科教学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中研究性学习方法的训练几乎没有,方法的训练不仅对于各种社会问题的研究是必要的,对于各类社会工作也是必须的,这种训练和体验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无疑都很重要,但机会却很稀缺。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微调研”的教学方法及其“大体验”的效果

下一篇: “微调研”的教学方法及其“大体验”的效果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