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影《少年的你》成为热议的焦点,“校园欺凌”问题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牵动了无数个家长的心。在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等多种因素影响下,一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沟通障碍,导致其在社会交往中容易形成骄横、偏执或者自卑、怯懦、孤僻等不良倾向,这些青少年比较容易产生校园欺凌行为,成为施暴者或受害者。
2015年6月23日,江西省永新,多名初中生对着面前一跪下的女孩拳打脚踢,殴打时间长达5分钟,打累了竟然还让女孩自扇耳光;2018年3月29日,云南省昭通,初一女生在寝室被9名同学轮番殴打,边打边问“错没得”。被打女生始终保持沉默,也没有还手,直至被打翻在地上,围攻她的9人仍没有放手的意思。
被嘲笑、被恐吓、被逼下跪,被踢倒在地、被拍裸照、这些我们本认为只有电影才有的情节,其实无一例外地在生活中真实上演着。施暴者不分年龄、性别,整个加害过程也不是大人口中的“小打小闹”,而是赤裸裸地欺负与凌辱。而当时在场的围观者,为了自己的安全,纷纷选择了沉默,他们的麻木,使得惨剧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
为此,有关专家认为这些现象显示出“生命教育的缺失”,“一些青少年生命意识淡漠”,呼吁“让青少年接受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在道德与法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也有明确要求:帮助学生过健康积极的生活,做一名负责任的公民;帮助学生准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对成长的引导,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与感受。因此,很有必要将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善于生活的“三生教育”理念融入到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向学生传递生命平等观和珍爱生命的理念,以此来减少和预防校园欺凌,增强生命平等观教育的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