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正高职美术课程结构,增设建筑设计类艺术欣赏课程
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美术基础课程为例,美术教研室所承担的课程主要有素描、色彩、手绘表现、钢笔淡彩等。这些课程主要倾向于美术技法类,且学生们基本都没有任何美术基础。从学生结构和美术课程结构两方面来看,这样的美术课程更多的是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美术类技法,对于高职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帮助不大。学生缺乏美术素养导致所设计的作品缺乏美感、没有创意且表现技法粗糙。从培养高职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改善美术课程结构是迫切需要的。通过增设建筑设计类艺术欣赏课程可以有效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的美术审美品味,使其了解设计艺术文化,丰富设计作品的内涵。
(二)优化高职建筑设计类专业美术类课程的课时量,科学调整美术实践课和艺术欣赏课的课时比例。
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美术类课程作为建筑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每门课程的课时量都比较少,不同门类美术课程一学期的课时量大致是32、40、48,还有个别课程一学期是96,但如果本学期是96课时的话,下学期基本就没有这门课程了,且专业基础课基本都是在大一完成,少数专业的美术类基础课在大二上学期会有一些延续。单从以上所列课时量来说,美术老师在进行美术类课程教学时只能压缩美术课程内容,直接进行主要的专业美术课程内容教学,学生所学不系统,有点类似于在一片美术田地里采摘具有专业倾向性的美术知识和技法表现,这样的课时量不得不让人反思。因此优化美术类课程课时量是提升美术核心素养的基础保证。
(三)改进美术各类课程的教学方法
高职美术教育相对于专业美术院校和师范美术院校来说,美术类课程设置相对倾向于技能性和实用性。因此美术教学法单一,只注重技法表现,教学方法也基本是老师示范,学生观看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只是一味的模仿技法,缺乏审美和创意教学。这样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学生设计的建筑类作品缺乏创意,且由于审美水平较低,对业内作品的评鉴与学习能力也会受到较大影响。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学习美术技法表现是必要的,只是在美术类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拓宽美术教学内容和方法。首先,从美术表现技法教学层面来看,教师示范是必要的,这有利于学生近距离学习最基本的表现技法。但在此层面的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示范是不够的,如果把技法表现的学习仅仅理解为是学习手上的表现功夫是很肤浅的,这样的表现方法生硬呆板没有内在的生命力。在表现技法教学中教师可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些方法,可以在课前向学生布置收集古今中外大师和业内优秀设计作品,学习他们的表现方法,并且在课堂教学中互相学习和欣赏。还可以采用对比教学的方式,设定同一个题目,让同学们采用各自的方法自由的表现出来,再共同进行比较、评价,讨论出更优化的表现方法。这样同学们的表现思维也会得到训练和提高。其次,在不同的美术类课程教学中应加入艺术文化情境教学法,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化创意思维和审美水平。例如,在进行建筑设计类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和室内空间设计不同历史、文化、地理和国家的设计文化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氛围中学习和了解世界各地的设计文化和历史,丰富学生的设计思维素养。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优秀设计作品,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感兴趣的、喜欢的亮点,这样可以大大拓宽和提高学生的设计认知内容和能力。还可以对某个优秀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拓展作品本身的内容,可以把同学们分成几个组,每个组负责挖取不同的内容,包括:设计师设计的初衷、设计作品背后的文化意义、设计作品中包涵的设计元素、作品实用性和市场有效性分析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表现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有效利用各种校内校外资源,设置多种实践应用情境
针对高职美术教育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学校和美术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有效可行的实践应用场景,这样更有利于检测学生所学是否符合当前社会职业需要,同时也为在校学生提供短期见习、实践应用的场所。从校外的途径来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自觉寻找锻炼自己、磨练自己的机会。目前国内有很多关于美术方面的比较权威的网站和杂志报刊等,例如:视觉中国、美术报、美术观察等,这些网站、报刊、杂志等经常会刊载当代比较有艺术价值的美术作品,也会举办一些美术类比赛,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效又灵活方便的学习和实践方式,而且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应当学会的学习方式。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好好利用当地美术馆,美术馆经常会举办各类展览,学生可利用周末时间自行前往参观学习。校内,学校和美术教师可利用校园空间,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不同题目和类型的美术类比赛,并为学生颁发证书或收藏他们的作品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校内实践应用的场地,也为学生提供积累未来就业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