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云南直过民族农村老服务供需失衡成因分析
 
更新日期:2020-06-24   来源:   浏览次数:22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老人自身1.1家庭养老观念根深蒂固家庭养老几乎是当地所有老人的选择,老人晚年主要由自身和子女进行日常生活照料、生病就医陪护以及日常陪伴等。老人

 
 1老人自身

1.1家庭养老观念根深蒂固

家庭养老几乎是当地所有老人的选择,老人晚年主要由自身和子女进行日常生活照料、生病就医陪护以及日常陪伴等。老人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不愿意老来离家,即使自身身体状况差、子女无法提供必要的照顾,老人也不会选择进入机构或者向村组、政府求助。家庭养老的不足之处在于老人自身和子女只能提供最基本的照料,政府所能提供的服务无法落实到位,导致整体服务供给质量低,供不应求现象突出。

服务质量低。

1.2身体状况和经济条件限制
老人自身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健康问题凸显,对日常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精神上也越来越需要关怀。但随之而来的是腿脚不便带来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以及劳作能力缺失导致的经济收入减少,老人的自我照料能力越来越不能满足需求。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以及当地老龄化的加深,养老服务需求会日益增长,由于老人自身健康问题和购买能力不足造成的养老服务的供不应求现象也就更加严峻。

1.3需求表达困难

一方面,老人无法正确表达自身需求。他们不知道自己具体需要或者可以要求哪些帮助,大多认为日常照料服务应该有自身或子女提供。他们对养老服务的概念认识不到位,认为只有医疗方面的服务才能由政府提供。许多老人甚至不知道精神慰藉也是养老服务的一部分。在当地,老人无法正确认识并表达需求成为普遍现象。另一方面,老人即使有表达需求的想法,也缺乏相应的途径,他们所能接触到的只有村干部,无法直接向政府表达需求或寻求帮助。因此,当地老人需求表达的困难是造成供给更不上需求,以及供需错位的重要原因。

2老人子女

2.1青壮年外出务工普遍

子女在家庭养老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当地农作物滞销严重,经济发展滞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导致家庭资源越来越缺少,老人需要帮助时的寻求对象通常都是子女,子女都外出务工时就只剩下同村的老人互相帮助。青壮年的大量流出导致对老人的日常照料,生病陪伴就医、护理,精神关怀严重缺失,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当地养老服务供不应求现象。3.2.2子女服务专业性不够

当地直过民族农村受教育程度普偏低,即使是能够在身边照料的子女,也常常因为经济条件限制和专业性缺乏无法为老人提供全面、到位的服务,造成服务质量低下。甚至还可能因为缺乏常识,盲目相信当地的“土方子”,对老人造成额外伤害。

3.村组

3.1专业机构和人员缺失

当地缺少对村里养老事业的发展,养老机构有很大的缺失,因此,养老服专业人员也很缺乏,再加上当地生活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即使当地政府或者养老机构有意聘请专业人员为当地老人提供服务,也很少有人愿意留下提供长期服务,人员队伍缺乏稳定性和组织性,服务质量低,较高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3.2娱乐场所缺乏

我们了解到当地村组和发达地区农村社区的概念差别较大,村里无棋牌室、健身广场等,老人在闲暇时缺少娱乐活动的场所,集体休闲娱乐活动也就无法展开。因此,当地老人从村组以及同村老人处获得的精神慰藉就少。

3.3村干部服务能力不足

我们了解到,当地村干部的服务意识较好,时常慰问老人,但是在服务能力上有所缺失。

能做的仅仅是给孤寡老人,或者是生病的老人一些关怀,条件较好的会对困难老人进行一些物质上的帮助。但是由于能力和条件限制,仅仅停留于此,其他方面-无法提供更多帮助。比如说,逢年过节、老人生日,村里无法集中为老人庆祝;无法为困难老人提供长期的服务;无法向政府说明老人的需求等等。

3.4资源利率不高

当地村里有不少闲置废弃的场所,无需花费大量经费,稍加改造就可成为老年人休息室、棋牌中心等,但是很少有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的。这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失去了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良好机会。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云南直过民族农村老服务供需失衡成因分析

下一篇: 云南直过民族农村老服务供需失衡成因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