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政策出台原因分析
 
更新日期:2020-06-28   来源:   浏览次数:18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贯彻深化文化领域和旅游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具体实践建国以来,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作为经济产业的地位得以确认,去

 
 (一)贯彻深化文化领域和旅游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具体实践

建国以来,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作为经济产业的地位得以确认,去除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1978-2002年,文化领域在所有制结构、市场主体、市场管理、经济政策等方面做出了探索性改革。1998年原文化部设立文化产业司,从政府层面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深刻指出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并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做出了明确的定位。而在旅游领域,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真正实现了从外交事业到经济产业定位的转变。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把旅游业作为幸福产业之首。改革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因此国家在促进文化领域和旅游领域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引导和规范,确保改革顺利实施。

(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21世纪以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数量不多,1993年国家旅游局《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意见》更多侧重于旅游对文化事业发展的助力以及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方面来进行论述。而2000年开始的黄金周,极大地推动了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我国国际知名度有限度提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因此,从2001年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开始,出现涉及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

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为了稳增长促消费,发挥消费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以旅游促进文化消费和以文化促进旅游消费的政策。2013年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从国家层面首次对休闲发展进行部署,进一步释放了旅游消费需求。2014年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旅游消费。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中国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的重要论断,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论断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推动着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着力解决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制度难题,提升旅游产品供给质量,促进旅游新业态发展。推进旅游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提升服务水平,拉动境内旅游。因此这一时期出台的政策重点主要集中在提供高质量的文化和旅游产品服务,从产品和服务角度提升文化和旅游市场供给质量和水平。

(三)顺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律

政策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符合二者产业发展特点和规律,需要加以引导。2001年,国务院《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又提出要树立大旅游的观念,这标志着旅游业从经济产业定位又上升为综合性产业。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了“大文化”的发展理念,发展文化产业的格局更加开放。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同样作为综合性产业,存在共融共通的特点,但又和而不同,因此既要顺应各自发展特点,又要创新政策形式,有效促进二者的融合。

(四)得益于机构改革带来的政策红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化增长动力的攻关期。2018 年2 月,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文化和旅游部,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自此进入新的阶段,对文化旅游融合的政策提出了新要求。机构改革的带来了政策红利。本次梳理的政策文本中,此次机构改革后有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数量明显增多,如2019年5月《文化和旅游规划管理办法》对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编制的中长期规划的制定原则、具体内容要求以及立项和编制、衔接和论证、报批和发布、实施和责任等做出了详细的管理规定。这类专项政策的制定将为文旅融合带来了政策利好,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提供政策支持。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政策出台原因分析

下一篇: 政策出台原因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