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三全育人”视角下机械工程专业课程思政问题表现
 
更新日期:2020-06-28   来源:   浏览次数:23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全员育人合力不够全员育人参与度不够,专业教师与德育工作者之间,育人合力不够,这是高校课程思政存在的共性问题,也存在于机械工程专业课程思

 
 (一) 全员育人合力不够

“全员育人”参与度不够,专业教师与德育工作者之间,育人合力不够,这是高校课程思政存在的共性问题,也存在于机械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中。

在认知上,部分专业教师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党委的事情,是“两课”专业教师的事情,是德育工作者的事情,与授课教师关系不大,专业教师只要上好课,教好学生的基本认知能力即完成任务,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较为忽视,认为这种引导性教育与专业教师无关。在机械工程专业课中,理工科学生在时政、思想政治意识等方面相对文科学生可能不那么敏感,所以对机械专业相关的热点、焦点、前沿科技技术等方面存在困惑,如果在专业课堂上不及时予以引导和教育,可能不利于机械工程类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

在行动上,部分授课教师倾向于课堂上完课,就立即离开教室;课间休息时也没有主动走向学生,比如与学生聊聊心,了解学生的学习诉求和课堂知识学习的困惑。在机械工程专业课堂中,面对的基本是理工科学生,如果学生不主动与教师沟通,则授课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一直处于未知的状态,长此以往,师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师生双方完成任务式的教与学将非常不利于教育发展,也与“全员育人”背道相驰。这样使得对人的全面教养、对人的灵魂原本起着整体作用的教育却变成了某一门课的任务、某一本教材的任务、某一个或一些教师的任务、某一个机构的任务,变成了在一个集中的时段里进行的事情。

(二)全程育人衔接不足

全程育人,是指学生一进校门到毕业,从每个学期开学到结束,从双休日到寒暑假,学校都精心安排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当前,思政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程采用“4+1”模式,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近现代史、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和1门形势政策课),发挥着主体和核心作用;而专业课程处于辅助地位和旁观姿态,缺少“思政味”,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存在问题有:“在教育理念上,不能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在人才培养上,各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这一现象说明,高校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不足,尚未形成同心同向的协同育人格局,高校思政教育仍存在“孤军作战”难题。

就机械工程专业而言,专业课程主要发挥“授业”功能,即使学生获得研究和解决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运用和修理各种机械中的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的技能;但如果专业课程缺乏思政元素,缺乏教育引导学生成人、成才的思政引领,那么发挥“传道”功能将十分有限。

(三)全方位育人深度不够

在高校育人体系中,往往侧重于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的全面性(即维度),而容易忽略育人体系深度的建设。

对于机械工程专业而言,全方位育人深度不够,突出表现在高校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顶岗实习实践课程平台,然而缺乏对学生实习过程、实习结果持续、有效的指导和关注。主要表现有:对学生从学生向职业人角色转变过程中的心理不平衡缺乏持续关注;对学生在本岗位发展晋升途径缺乏指引;对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缺乏有效的指导。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分析,高校缺乏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机械工程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实践课程的显性作用不突出。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三全育人”视角下机械工程专业课程思政问题表现

下一篇: “三全育人”视角下机械工程专业课程思政问题表现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