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浅谈对川剧创新发展的思考
 
更新日期:2020-06-28   来源:   浏览次数:23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这是一对矛盾,是对立和统一的难题。一方面,现代传播技术的进步,在感官体验的仿真上快速突破,带来传播接收的门槛降低,

 
 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这是一对矛盾,是对立和统一的难题。

一方面,现代传播技术的进步,在感官体验的仿真上快速突破,带来传播接收的门槛降低,由此对信息认知的意识深度要求在降低,而感官化增强。消费社会的流行时尚审美口味带来戏剧艺术、舞台艺术注重视觉感官性的元素的丰富多彩;其意识深度、文学性的要求在降低,并形成现代舞台感官化的偶像效应,专业技巧被这种效应所吸附而演变。艺术必须要有交流,有舞台,有人崇拜才能存活,现在对艺术的崇拜已经是消费社会流行口味,这对传统戏曲的存活,对传统艺术的传承而言就有威胁。能够在现代消费社会中流传的剧目只能是那些能够适应现代音乐、现代戏剧舞台的剧目。

另一方面,在文艺市场化及现代戏的冲击下,中国戏曲的文本和话语体系发生了巨变。改革开放以后传统戏曲改革应变的做法基本上都是沿着现代音乐、现代戏剧化方向发展。完全还原传统戏曲基因的作品缺乏演出市场,目前国家资助支持的项目在取向上也都是都市化和现代化的方向,长此以往传统戏曲难以原型原样流传下来。

从目前的戏剧市场、戏剧发展看来,川剧这样的传统民族民间艺术要保持创新与传承的平衡,其未来的艺术业态不外以下几个路径,

以戏曲博物馆原型原样保留传统戏剧

完全保留传统形式的戏剧既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也无法适应目前的文化消费市场,因此现代化改革是目前传统戏剧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传统川剧作为历史悠久、意蕴深厚的传统戏曲艺术,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传统剧目、唱腔、舞台型制应当原样保留传承。在政府和社会的支持资助下开展抢救和整理传统川剧剧目的工作,发掘整理传承传统川剧,制作能还原传统川剧原型原貌的音影资料,以供研究其美学价值、叙事特征和表演体系,为未来中国戏剧的发展提供原型资料。建立戏曲博物馆,明确抢救和传承的职能,以戏曲传承人和能够表演传统剧目的民间艺人驻馆演出方式传承并展示传统戏曲艺术。这个职能工作理当在政策资助下作为政府的文化工程,确保传统戏曲的传承原型原样。而戏曲博物馆本身也可以成为现代消费社会中的一种艺术业态。

(二)传统戏曲与西方戏剧体系的现代戏融汇移植

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社会艺术种类,它的基本门槛就是能够在市场上自然存活、在新生代中自发传播,能以社会的文化产业方式自给自足。传统川剧的自然生存条件已经达不到这个底线了,这就必须创新演变。

与西方音乐、西方歌舞剧的融合是传统川剧的变革路径之一,例如2004年上演的交响乐川剧《凤仪亭》中将川剧高腔音乐与西方交响乐融为一体,又再与京剧唱腔融合,最终形成中西音乐元素共存的新艺术形式。这种融合形式具有明显的西方音乐特征,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也促进了中西方的艺术文化交流,但是最终上演的《凤仪亭》不仅在形式上与传统川剧相去甚远,其中的川剧传统元素也大大减少。西方音乐与戏剧也影响着中国其他种类的传统戏剧,例如实验京剧《浮士德》的伴奏中加入了电子音乐、昆曲交响清唱剧《红楼梦》以西洋交响乐作为主旋律,诸如此类的融合艺术形式将中国传统戏剧西方化,最终的呈现演变为含有中国传统戏剧元素的西方歌舞剧或交响乐。其本质并非中国的传统戏剧,但是作为保留了部分传统戏剧元素的新艺术形式,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目前国家资助支持的戏剧类大型重点项目受到市场的引导,大多是适应都市化和现代化的取向。完全还原传统戏曲基因的作品,缺乏资助,演出机会少,因为缺乏演出市场不容易存活,长此以往传统戏曲难以保存流传下来。现代消费社会中全球化带来的流行口味对审美有所异化。这对传统戏曲的生存直接构成了威胁。但在文化发生学上,应当保留川剧的原型原貌,与流变改造区别开来,使真正的传统艺术原型能够传承下来,同时又不断因时演变发展。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浅谈对川剧创新发展的思考

下一篇: 浅谈对川剧创新发展的思考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