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百年沧桑,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辨,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彰显了青年的伟大力量,深刻地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大义。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赞扬“青年起了带头作用, 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在那个烽火激荡的年代,充满热血的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掀起的这场爱国运动席卷全国,他们不畏牺牲、奋勇向前,开创了中国青年学生关注家国的先河,鼓舞起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五四运动前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延续四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作为胜利而结束,消息一经传来,“全世界都发狂了, 中国也传染着一点狂热”,“一时‘公理战胜强权’‘劳工神圣’‘民族自决’等名词, 呼喊得很响亮, 触动了每一个青年的心弦, 以为中国就这样翻身了”。[]但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的无理决定,打破了青年学生及全国社会各界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巴黎和会失败的消息一传到中国,全国群情激愤,学界情绪尤为激昂。年轻人利用他们的行动来抵抗。5月3日晚上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 法科学生谢绍敏悲愤填鹰,当场将中指咬破, 写下血字“还我青岛” (五四游行当天悬挂在天安门前,被当作抗议标识之一)在争取上海三次罢工的斗争中,青年团队冲到了最前沿,商人的罢工罢市是在青年代表的联合下发起的。无论人身安全如何,他们都会发送传单并在各地发表演讲。他们拍了清晰的横幅,从早到晚都穿过街道。他们用简单动人的演讲一起唤醒中国人,拯救被捕学生,共同为中国争取损失和合法权益。正是他们的领导和带头下才导致了持续的商业罢工浪潮。1916年8月15日,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再造》中指出:“一切之新创造,新机运,乃吾青年独有之特权”,“盖青年者,国家之魂”。他还鼓舞青年:“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敏锐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五四青年不畏牺牲,浴血奋斗。1919年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三千多名学生代表走上街头,冲破军警阻挠,聚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匡互生(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部的学生代表)第一个冲进曹宅,并带头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随后,军警出面控制事态,并逮捕了学生代表32人,但后来更多学生“主动请缨”要求受押以此声援明志,以致最后北大礼堂也用作了临时监狱。当天,年仅24岁的北大文预科学生郭钦光, “奋袂先行, 见当局下逮捕学生之令, 愤然大痛, 呕血盈斗”,三日后病故。他是在五四爱国运动中牺牲的第一位爱国烈士, 因而引起大家的沉痛哀悼。北洋军阀政府极力镇压爱国学生的示威活动,有数次,国民党的机枪面对手无寸铁的学生们开火,多少的学生躺在血泊中,甚至许多年轻学生因过度疲劳而死亡,或者因为国家的愤怒而死亡。如徐曰哲由于酷日奔驰、连日演讲、忧劳成疾而病故。据历史记载,全国各地至少有19名青年在五四运动中献出了生命。1939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说:“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我们共产党是继承这个传统的,现在传下来了,以后更要继续传下去。”但面对黑洞洞的枪口,面对警棍的挥舞,面对高压水枪的冲击,青年学生们无畏的向前、英勇斗争,他们从来不曾畏惧,更不曾退缩,他们是永远的楷模。
五四青年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先锋队,开创了中国青年关注家国的先河。在五四运动之前,这些青年学生基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为先贤早就说过学好了才能治国,所以青年学生们对国家的大事关心不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有先后顺序的,中国的学生们严格遵守着这一规律。但从五四运动开始,这样的规律变化了,他们真正捡拾起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句喊了几百年的名言,直到五四运动,我们的青年学生们才明白这句话的涵义,才真正将这句话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