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聚焦由著名小说家、报人包天笑主编,创刊于1911年5月、终刊于1917年4月的《妇女时报》。“lens”可理解为“透镜”,它比“镜子”或“镜像”(mirror)的涵义更为丰富,这个词的使用相当精彩。它的启发应该来自于《妇女时报》第一期封面上的两位女性,她们手捧《妇女时报》、看镜子里的她们阅读《妇女时报》。这里巧妙而绝佳地凸显了以“透镜”为隐喻的主题:观看与被观看。著作直接表达了把《妇女时报》作为一个“共和国的透镜”的研究旨趣:《妇女时报》作为一个商业媒体,它所展示的女性自我认同、性别认知和社会变革的关系。
由于《透镜》尚未译成中文,这里简略介绍各章内容。
第一章介绍《妇女时报》背景及其基本内容。该章侧重于出版商的开创性,以及编辑的文化创造力,突出该期刊在革命和民初共和政治中的独特性。本章还重点阐述了阅读该期刊所使用的方法。
第二章介绍了作为杂志重要作者的“共和国女性”。她们包括三类亚人口统计意义上的人群:温雅年长的女性(例如众多大使夫人)、新职业女性(例如苏州《大汉报》主笔张昭汉、教育家吕碧城,记者汪杰梁等)和女学生,她们都是新共和国女性的象征。著作考察了民初女性在参与杂志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参与政治文化变革的程度。第三章聚焦于《妇女时报》中的“日常经验”概念,介绍了包天笑型塑“经验”的文本机制(编辑栏目、征文竞赛、日记和图片等),以及部分作者对日常实践进行科学化、政治化和量化的文章。
第四章探讨了20世纪初妇产科话语的复杂性和公共卫生医疗方面的话题。本章检索了《妇女时报》中所有与女性生殖健康有关的资料,强调了医疗话语中改革和商业,经验和专业知识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男性的病理解释与女性自身在分娩、月经和乳房健康方面的图形化直白表达之间的对立关系。
第五章“实用人才”,呈现了过去很大程度上被忽视的女性教育的史料维度。它延续了Judge在《宝筏》中对“才女”议题的探讨,进一步思考女性在私人与公共,人才与美德两个方向的张力。新兴学术推进了传统时代人才/美德二分法的更迭,不再强调诗词抒情人才而更加重视新的科学化的实践教育学形式,凸显了妇女职业化的进程。
第六章使用摄影和文本证据,探讨一个围绕民国女性形象、但很少直接涉及的话题:性。本章通过观察民国女性多重身份编码下的视觉文化——民国女士和妓女在服饰、风度等方面的不同和趋同,以及社会评判系统中“道德”分量的失重,考察20世纪初中国女性身体—社会性别体系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书最后以一个例子结束:宏大叙事的飞翔故事与日常生活的吸引力之间的辩证张力。通过讲述中国第一代女飞行者张侠魂的飞行事故,钩沉起一个丰富但边缘的故事,让我们重新审视民初变革时代女性展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