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自动化专业是广西壮族自治区“14+10”千亿元产业的核心支撑专业之一,本专业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航天航空事业发展需要,始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强化特色为支撑、以培养自动化领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广西自动化产业链及工业发展做出贡献为目标。近几年来,自动化专业一直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进行修改,但主要基于每学期学分之间的关系配合等修改课程课时、排课学期等,并没有从深度上考虑课程设置。如课程是否前后衔接、课程在本专业的重要性等,教学内容有没有结合专业的发展趋势,课程体系是否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总之,当前的课程体系与新技术和国家提出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现有的核心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连贯性,较独立分散,关联性较强的专业课
开课学期错开太长。譬如《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运动控制》这三门课的知识体系是前后相互联系的,理应按顺序学习这三门课,学完后学生应学会运用电力电子中的整流、变频等技术控制电机运动。但人才培养方案中把《电力电子技术》与《电机与拖动》同时放在第五学期学,《运动控制》放在第七学期学,学习周期间隔太长,造成学生知识点脱节,学习新知识困难,学习的知识不知道如何运用。
部分专业课的课程内容重复、过时。例如现有的课程设置中既开设《微机原理与接
口技术》,又开设《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这两门课程虽然分别介绍不同的CPU,但两门课硬件资源相似,理论、原理类似。重复学习相似内容,造成课时浪费。《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中也涉及了PLC控制的一些基本知识,但同时又开了《PLC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部分重复。类似的还有《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和《现代检测技术》两门课中关于检测技术方面知识重复。
专业课的课程进程设置不合理。现有专业课的安排有的学期课程多,有的学期课程
少,各学期的学生工作量分布不均。如大四第一学期,学生既要学习5门以上的专业课,同时还要兼顾找工作,考研等,学生负担重,学习效果不理想。还有部分课程课时安排不合理,重要的专业课没有足够的课时保证,如《PLC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都是自动化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仅48学时,学时偏少。
实践教学内容没有突出综合应用性和工程性。首先,理论课程中含的实验大部分是
验证性实验,开放性实验较少。其次,每学期期末虽然都安排了课程设计和专业实训,但是课程设计内容和实训内容仅围绕单门专业课知识展开,没有综合性,缺乏系统和工程实践性以及创新性。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更无需谈创新能力。
现开设的课程中尚未看到新技术、新知识的身影。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
能等技术的推动下,自动化技术发展迅速,人工智能与其密切相关。要培养适应新时代大发展的自动化人才,需要把新技术、新知识纳入课程体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