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参与
“三下乡”志愿活动有效调动学校各个部门、各类社会力量参与“育人”工作:团委引导学生奏响主旋律,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制定标准,提高学生规范意识和效率意识,发挥管理育人作用;各专业教师给予学生下乡知识和技术上的理论指导,发挥教书育人作用;招就处、后勤处为学生下乡提供组织和物质上的支持,发挥组织育人、服务育人等作用。将“三下乡”活动纳入教学活动计划,通过学校各部门联合,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优势互补,调动全员参与育人工作,从而更有效更全面地发挥育人作用。
学生在下乡过程中接触到的各行各业的人物,同样对他们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例如,在下乡过程中接触到的村医、村干部,这些人物对于医学生而言都具有“榜样的力量”,都有利于医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病人是最好的老师”,医学生在下乡过程中遇到病患,发现自己知识结构或临床技能中存在的漏洞,及时向指导老师或其他同学请教,在义诊实操中,建立完整的问诊思路,熟练掌握血压计等测量仪器的使用,掌握“压耳穴”等简便有效的实用技术。学生走出学校,在社会的大课堂中不断磨砺自我,既是高校适应教育模式改革的需要,也是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发挥“全员育人”作用的需要。
全过程学习
“三下乡”等社会实践作为医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能够极大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下乡过程使学生走出课堂,实地了解国情、社情、农情和民情,提高了学生的统筹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医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医学特色,包含义诊检查、健康知识宣讲和公共卫生调查等内容。参与义诊对于医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也大有帮助:首先是启蒙医德,部分医学生在报考医学类院校时或多或少都对医生职业存在片面认识,认为医生代表着工资高、地位高、“铁饭碗”,而缺乏对“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感性认识,通过下乡义诊直接接触患者,实际感受疾病带给患者的折磨和痛苦,能够有效激发其内在责任感,这对于医学生职业生涯中人文素养的提高不可或缺;同时,在义诊中遇到的书本上不曾讲过的问题,能够进一步激发医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使学生坚定学习的信心,由被迫学习转为自觉学习。下乡过程中,医学生能切身体会我国当下城乡医疗水平发展的差距,在义诊和调研中锻炼沟通技巧,巩固书本知识,拓宽科研思路,这些能力的提升都是在校内学习所无法代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