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我国传统乡村民俗活动的现状
 
更新日期:2020-07-01   来源:   浏览次数:16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传统乡村民俗活动是一种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华各民族在五千年历史发展中所沉淀的文化财富。随着时代的变迁,乡村民俗活动日渐式微,如何使

 
 传统乡村民俗活动是一种“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华各民族在五千年历史发展中所沉淀的文化财富。随着时代的变迁,乡村民俗活动日渐式微,如何使濒临消亡的民俗活动得以有效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当前,关于民俗活动的传承与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家庭民俗文化教育的困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传身教使得孩子们从出生就开始直接或间接地得到文化的熏陶。卢梭在自然主义教育观念中如此阐述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面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1]。由于现代网络科技的冲击、乡村民众外出务工潮以及民俗活动传承意识的淡化导致家庭对民俗文化教育的缺失,进而使得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得不到满足,在闲暇时间里,孩子们只能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为伴。儿童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不强,长期以往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将被林林总总的网络文化所占据,许多传统民俗活动也渐渐被遗弃。

我国各地区均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如宗教活动、民族歌舞会、婚嫁丧殡仪式,民俗体育活动等。家长们对本民族的民俗活动虽有所了解,但由于受教育程度有限,对传统民俗活动的起源、历史和其中蕴含的文化等存在认识不足,对民俗活动的传承积极性不高。部分家庭虽对本民族的民俗活动充满兴趣,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家长们的大部分精力只能放在解决生计和改善经济条件上。传统乡村经济条件的相对落后以及衍生出的民生问题成为目前传统乡村民俗活动日渐消亡的主要原因。

2.校园民俗文化教育的误区

校园文化教育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园空间为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精神物质文化整合系统[2]。民俗文化内涵丰富,规范着民众的言行举止,理应成为校园文化教育的重要板块之一。民俗文化教育离不开各类传统民俗活动,然而在校园教育中普遍存在知识过于书面化,脱离教育实际等问题。

我国的校园民俗文化教育容易误解民俗文化的存在方式。大部分学校仅通过口头传授的方式进行民俗文化教育,更有甚者以应试教育的方式作为评价民俗文化教育唯一标准,殊不知校园文化教育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展开的,脱离民俗活动的民俗文化教育,既不能让受教育者得到充分的民俗文化熏陶,反而降低了他们对民俗文化的学习兴趣。

中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精彩纷呈,内涵丰富,不同的民族、地域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也是校园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环。部分校园教育以千篇一律的教材,笼统、枯燥的口头说教代替形象生动的民俗活动,孩子们在现实校园生活中亦无法体会到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所谓“意趣和融”,既讲求对民俗文化的了解,更从生活和活动中感受乐趣,体现儿童的学习特征[3]。在课程中接触的各类民俗文化只能活在书本中,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体现,长而久之,民俗文化亦失去了最本质、最根本的教化育人的作用。

近几年来的校园民俗文化教育,存在着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无论是学习教材还是各类教学方式,均是以教育者的视角建立的。对于民俗文化课程知识,大多数青少年儿童处于被动接受、服从教育者思想和观念的状态。在“儿童视角”中,饱含民俗文化的各类民俗活动更能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而往往这类活动少之又少,导致孩子们在接受民俗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者所灌输的民俗文化沦为一纸空谈。

3.城市化进程对传统民俗活动的冲击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影响逐步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大部分地区的民俗文化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型游乐设施、商业购物中心逐渐取代了各种古建筑以及民俗艺术场所,青少年儿童的休闲娱乐观念也随之转变。互联网和现代传媒的出现,导致儿童的娱乐空间被大量流量化和国际化的信息所占据,大量如民间戏曲、手工技艺等民俗活动逐渐消亡。伴随着城乡建设,大量乡村居民选择在城市安家就业,导致乡村人口锐减,众多民俗活动也因为民众的迁移而难以开展。部分民间文化较为浓厚的地区,虽保留了一些民俗活动的形式,但由于地方政府的过度开发,大量民俗活动亦被贴上了商业的标签,逐步转变成“伪民俗”。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我国传统乡村民俗活动的现状

下一篇: 我国传统乡村民俗活动的现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