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传承民俗文化,重构儿童精神生活
 
更新日期:2020-07-01   来源:   浏览次数:21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各种文化更迭交错,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各种根植于传统乡村的民俗活动也越发被忽视,如不施加外力,则注定会走向消亡。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各种文化更迭交错,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各种根植于传统乡村的民俗活动也越发被忽视,如不施加外力,则注定会走向消亡。如何加强民俗文化的传承,如何加强民俗活动的积极开展,是一个不断实践求真的课题。

1.传统民俗活动的传承者

“活态的”传统乡村民俗活动,离不开民众的主体性,只有充分发挥民众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保持民俗活动的继承与发展,其蕴含的民俗文化才能永葆青春与活力。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大部分民众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但有一个群体除外,那就是儿童。他们宛如一张白纸,既可绘出最新最美的画卷,也可染上洗不掉的污点[4]。换句话说,儿童才是民俗活动最核心的传承者。

民俗文化是以民俗活动形式表现出来的礼仪、宗教、娱乐、艺术和信仰等风俗,它由历史薪火相传而来,又在生活中得以延续。如具有典型藏族风格的民俗歌舞,让少年儿童们亲自参与活动,既能得到良好的游戏体验,也能培养与他人交往与协作的能力。如闽南地区的祭祖活动,让孩子们懂得以孝为先,勿忘本源的精神。儿童从小接触各类传统民俗活动,培养他们对民俗文化的亲切感,让他们的精神生活保持乡土气息,人文气息和自然气息。



2.家庭教育方式与民俗文化教育功能的实现

家庭是民俗文化传承的基础。作为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起点。儿童从出生开始,便接受来自于长辈的耳提面命,家庭成员的种种言行举止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因此,要更好地传承民俗文化,首先父母长辈们应进行必要的民俗文化教育,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参加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如积极参与各类民俗文化展览、阅读相关民俗文化书籍、参加当地传统节日娱乐活动等。一来可以让家长们深刻了解我国民俗文化的底蕴,改善他们对民俗文化存在认识不足等问题;二来可以激发家长们传承民俗文化的意识。

饱含民俗文化的各类民俗活动,是重构儿童精神生活的重要资源。对于儿童而言,抽象、笼统的民俗文化知识难以消化,而民俗活动具有强烈的乐趣性和实践性,更适合儿童的精神需求,也是儿童群体中民俗文化最易于被接受的形式。通过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参与到各类民俗活动中,从小便会对当地的民俗文化有深入骨髓的认识,精神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亦远离了其他腐朽的恶习陋俗。

3.校园教学理念与民俗文化教育功能的实现

我国民俗文化绚丽多彩,民俗活动种类繁多,对于阅历尚浅的儿童,校园教育必须通过“外力”的帮助,给予他们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

衡量教学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5]。目前绝大多数校园的橱窗、专栏、板报都充满了各种名人名言,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对于各类民俗文化教学课程,老师一味地给儿童传授枯燥、乏味的书面知识。如此教学方式,怎能让学生热衷于我国的民俗文化。校园是儿童展示自己的舞台,校园民俗文化教育应以各类民俗活动为主要教学方式。如建立民俗文化长廊,以儿童亲自制作的各种带有丰富民族色彩的“如意结”、剪纸和各类手工艺作品代替千班一面的名言警句,让孩子们的艺术成果得到展示;举行民间歌谣比赛、民俗乐曲欣赏活动,让儿童从小接触不同地域的民俗音乐风采;举办民俗主题班会,孩子们畅所欲言,主动地接受各类民俗文化知识;每年一度的 “传统文化节”,学校可设立各类民间科技活动和民间游戏竞技,让孩子们的技艺才能充分展示。

儿童的精神生活逐渐多元化,内容也越来越繁杂。以民俗活动形式组织民俗文化课程的实施,有助于儿童提高对民俗文化的学习兴趣,加强儿童对民俗文化的深入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儿童对各种文化的批判能力。精神健康是精神生活的第一要义,只有儿童自身有能力对各种文化批判性地进行选择与继承,他们的精神生活才有保障,才能更好地传承民俗文化[6]。

4.政府责任意识与民俗文化教育功能的实现

政府责任意识与我国民俗文化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政府责任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民俗文化教育是全国乃至各个地区地域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加强民俗文化教育是政府管理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其二,有效地开展各类传统民俗活动,加强各地民众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意识,需要政府部门的明确指引和地方政策的有效实施。以法定节日为例,国家规定了各种法定节日的假期,其初衷是让人们可以暂时放下繁重的劳作,在节假日里能够有充分时间体验各种传统节日活动。而现实情况是,广大乡村群众的思想观念早已发生改变,对于各类民俗活动的积极性日渐降低,许多传统节日活动也已经大大简化甚至消失。因此,政府部门必须担任其责,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民俗文化活动,如有针对性的邀请各方民间艺术家和里手对一些传统民俗活动进行推广和普及,让广大民众尤其是儿童感受到传统民俗活动的特色和趣味。

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引领作用。家庭教育方面,政府可以周期性地开展家长民俗文化教育活动,并定期进行考核,只有家长们掌握了民俗文化传承的科学方法,才能更好地让孩子们从小在家庭中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从而更好地传承民俗文化。在校园教育方面,首先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教师的民俗文化教育,积极培养教师将民俗文化融入教学课程的能力。作为肩负教育重担的教育职业工作者,教师自身的民俗文化意识对儿童的教化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具有民俗文化底蕴的教师才是儿童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引路人;其次,国家政府应培养儿童自身的传承者意识,如韩国政府为了保证传统文化后继有人,专设了奖学金制度,以资助那些有志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年轻人[7]。地方政府也应设立儿童的奖学金制度,奖励在民俗文化教育中具备相当素质的儿童,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传承者的角色,承担起传承者的职责。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传承民俗文化,重构儿童精神生活

下一篇: 传承民俗文化,重构儿童精神生活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