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小说理论的实践性品格
 
更新日期:2020-07-01   来源:   浏览次数:19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文学理论作为研究文学普遍规律的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价值取向,小说创作理论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不能束之高阁,与文学创作实践脱

 
  “文学理论作为研究文学普遍规律的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价值取向”,小说创作理论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不能束之高阁,与文学创作实践脱节。但现实情况却是存在着“学院派”的理论研究与文学疏离的事实。这里的“学院派”并不是指大学里的科研工作者,而是指那些束缚于论文模式与“学术规范”、从故纸堆里推导结论的“学者”们。他们的研究目光掠过了文学创作或具体作品而瞩目于某种理论的建构或宣扬。“不论是‘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这一主张,还是把文学理论研究当成‘思维的体操’,以理论自身的完满与自足为最终目标的研究取向,都是近一二十年才在中国文学理论界出现的。前者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诉求有关,后者除受西方学术风气影响外,还与中国日渐学院化的文学理论生产体制有关。” 此语一针见血道出了学界在文学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少的研究者热衷于理论的介绍、移植与衍生,把理论自身的完满与自足作为评价文学理论研究成果的最高标准。具体到小说创作理论而言,我们也应该反思到它也不应该是苍白、枯燥、抽象的说教,应该像小说文本一样充满鲜活感与人文性。

陶先生的这部著作一扫某些理论著作的经院习气,立足于小说理论的实践品格,对于提高读者的理论文化修养,尤其夯实学子们的文学基础与小说写作功底具有重要的意义。先生多年从事高校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科研工作,除此之外对古典、外国的文学与文论也有着深厚的积淀与广博的涉猎,加之又是一位学者型作家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因而这部著作时见先生纵深的理论视野、兼容并蓄的学术怀抱以及务实求新的学术精神。著作中既有文学史意义上的宏观梳理,如对 “小说”、“叙事”发展流脉的观照,又有微观意义上古今中外重要作家经典作品的介绍与分析(几乎中外文学史中提及的代表作家作品在文中都有涉及和解读),还有对“人性与阶级性”、“形象思维”等问题的相关文学论争也作了有理有据的辨析。此外,书中的内篇关于小说“立蕴”“立篇、”“立人、“立言”等创作机制的探析中也时见先生创作经验的结晶闪光,可谓是一部集知识性、系统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力作。

文学理论应该与文学阅读实践、创作实践、批评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对文学实践的指导作用。陶先生在讲台上耕耘了几十年,深知学子们在文学理论学习方面的困扰,也力图为其解惑。这部著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理与作品相渗透,雅俗交融,既着力于加强读者对文学发展来龙去脉的整体把握,又有效提升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鉴赏力以及自身的小说创作力,真正实现文学理论实践性功用的最大化。正如梁一儒先生所言“作者积数年之功撰写这部力作,从创作论角度总结小说的演变及其规律,可视为一部切实的小说创作指南。”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小说理论的实践性品格

下一篇: 小说理论的实践性品格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