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从目前的学科来看,语文教材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对弘扬传统文化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人文性,中国传统人本思想立足于人性,强调的是人的道德是共性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爱国、孝悌、仁者之爱、儒释道精神等。传统文化主要体现的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庸、修身克己、天人合一等精神。中学语文教材,传统名作占有较大篇幅,文本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离骚》中屈原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到《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狭义勇气,到《陈情表》中陈情的孝悌深情,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岳阳楼记》中杜甫和范仲淹心忧天下的仁者之爱,到《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的孤傲、自由豪放的人格品行,到《蒿里行》中曹操豁达乐观的魏晋精神,《赤壁赋》中苏轼的彻悟执着和心怀天下的儒释道精神……每一篇不朽的作品都散发着作者崇高道德的人性光辉。游褒禅山记》中通篇都在阐释:“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也”。“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都是积极进取的命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创造逆境中的人才角度,揭示顽强不屈的生活韧性……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的入世调整社会关系的主流方向,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表现出了强烈的进取精神。
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写在前面的话中有这样一句:“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让你尽情享受,一次次综合性学习,又是一次次精神探险,让你流连忘返”①这句话展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生动形象。还有:语文课文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弘扬语文课程所具有的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初中生要背诵的文言文有 20 多篇,古诗词有 50多篇。中学语文教材在爱国热情,侠义勇气、孝悌深情、仁者之爱、自由豪放等方面对传统文化表达的淋漓尽致,其选用的各类文章和文学作品,汇集了从古至今的思想及文化精华,是人类灿烂的文化成果,所以从语文教材中分析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德育教育中的状况显得非常有必要。
(二)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中学思想品德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法治观进行教育等。中学思品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中学生成为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的内容是为教育的目的服务的。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思品教学中,可以丰富思品课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德育。在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全一册《思想品德》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其中涉及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为:灿烂的中华文化,第二部分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中学的思想品德教材中,几乎每个单元都会涉及传统文化,都会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来表达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第二单元第五课《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写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等,共同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在中学思想道德教育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对中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学中,不仅可以发扬与继承传统美德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三)历史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历时五千多年,各种传统文化教育资料极为丰富,其中许多内容直接体现在中学历史教材中。不同学派的不同价值倾向,追求仁义的儒家、崇尚自然的道家、主张兼爱互利的墨家、注重功利的法家。 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在介绍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史之后,初中教科书必然有 1-2 节课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在《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七年级的第三单元有两节课介绍中国文化,介绍了科学技术、医学、天文、历法、文字等。比如造纸术的发明和使用,“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中国古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第四单元介绍了“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开放的隋唐文化》第二单元介绍了多元繁荣的宋文化,其中介绍了《资治通鉴》:“全书以历代朝政兴衰得失相关的政治、军事、民族关系为主要内容,记事确实可靠,文字简介生动,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等,教材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内容加以巩固。
由此可见,历史教材中传统文化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介绍,我们抓住历史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把传统文化和中学德育相结合,显得尤为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