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文化未体现在中学生的德育实践中
从目前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来看,他们的道德素质还存在不少问题。在今天的中学生身上存在着傲慢、怯懦、懒惰、缺乏进取,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有些中学生在犯错之后,在老师的教导下仍然谈笑自若,毫无知错悔改之意。而传统中,尊师重教的观念大多只是老师自我安慰的一些想法。有些学生在遇见老师后不跟老师打招呼,有些学生背地里说老师的坏话,辱骂老师。通过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并没有在中学生的道德实践中体现出来,不能够更好的指导中学生三观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方面主要体现为,第一,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可以使人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们才能正确的面对困难和挫折。第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人民积极的人生态度最集中的体现。第三,奋发图强的理想精神。奋发图强是人生的精神支持,是鼓舞人们向上,成就事业的前进动力。在政治教育方面主要体现为,第一,爱国主义精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第二,以德治国思想,孔子强调道德教育是治国的基本准则。但是在学校的德育实践中,学者们发现虽然学科德育有着诸多的优势,实施起来却很困难,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是偶然的。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
就目前全国而言,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德育的方法大多以书本教材为主,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也阻碍了学生自主性的增强。在中学德育教育中的教学方法一般只用到了讲授法和演示法,讲授法和演示法自身也存在着局限性,比如讲授法的单向信息传递,可能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提高,易产生懒惰行为。讲授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过于依赖老师的倾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多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不能顾及每位同学,难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演示法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足之处,更侧重于单向的接受知识,主要以老师的活动为主,学生的自主性比较少,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上。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单靠教师传授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中学生发展的需求,只有不断地学习改进原有的方法,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学生正处于学习阶段,他们的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烈,而且头脑中还没有形成许多固定的模式,更加的容易接受新事物,传统的方法落后于社会变革中学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