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理论构建
 
更新日期:2020-07-02   来源:   浏览次数:19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搞清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至关重要,因为它关系到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只有理解其内涵才能构建经济高质量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

搞清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至关重要,因为它关系到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只有理解其内涵才能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经济高质量发展从狭义的角度去看,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投入上通过利用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使生产资源利用率提高;在产出上,通过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优化企业的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使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从广义的角度去看,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应局限于经济增长的范畴,还需要考虑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问题。

何立峰(2018)指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和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按照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大趋势,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解决的是发展的动力问题;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着力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着力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着力解决的是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着力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突破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行动指南。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以适应当下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根本宗旨。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不仅表达出人民群众新的内在诉求,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追求,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满足“美好生活需要”要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归宿和最终目标。“美好生活需要”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它涵盖了人民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需求,要做到一切为人民,一切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彰显人民的主体地位,不断研究和解决新问题,切实实现美好生活目标。现阶段,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状况由“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由此可见“落后”已经不能准确表达我国当前的社会生产水平,但是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是既不平衡也不充分,不平衡不充分存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白玫(2017)指出不平衡发展主要体现区域发展、城乡发展、收入分配、结构性发展、经济与生态发展等;不充分发展主要体现实体经济发展、创新能力、民生领域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等四个方面。造成经济不平衡不充分的原因比较复杂,既与要素禀赋有关,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惯性有关,还与经济发展的政策与战略制定相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是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主要原因,要解决此类问题其实质是重新定义公平与效率,各级部分需要将医疗资源、教育资源、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放在首位。牵制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必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导入,结合我国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解决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进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在准确理解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将高质量发展划分为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基础建设发展、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五个部分。

(1)创新发展。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后,创新发展已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综合国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战略支撑,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力量。首先,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红利和资源环境低成本,但是进入新时期后我国这种优势消失,这就需要我们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为我国的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动力。其次,我国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换经济发展方式,利用创新发展的乘数效应,全面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最后,技术创新可以改进传统工业模式,降低能源消耗,节能减排,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

(2)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程度是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现阶段我国需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倡绿色低碳发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大气、水、土等污染治理,使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改善大气空气质量,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引导企业、社会和公众参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使中国经济发展可持续。

(3)基础建设。基础设施虽然可能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但是,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基础。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运输、电力、水利、通讯、建筑、教育等服务于人民生活或生产部门的设施,能够使劳动和要素的生产率提高,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善是衡量这个国家经济是否可以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缩小地区间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贫困地区的人民也可以享受到较高的教育水平、完善的医疗设施、便捷的交通运输等,提高社会的公平性。虽然目前我国的基础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缺口仍然比较大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因此需要建立更加高效、智能、安全、舒适、绿色的基础设施体系。

(4)经济活力。经济活力指一个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能,亟须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增加微观市场主体活力。一方面,当前应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深化国际合作与国际接轨提高国家竞争力,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新机会,促进贸易平衡,提升出口质量和附加值,根据国内消费升级需求和产业结构发展积极扩大进口。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一直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扩大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绿色、“三农”等扶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除此之外,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和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金融业的发展可以提高经济活力推动经济的发展,维护金融发展稳定变得尤为重要。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理论构建

下一篇: 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理论构建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