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公开放映了影片《火车进站》,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中国电影艺术的开启,始于1905年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自此电影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早期电影被称为“影戏”,电影与戏曲产生难以割舍的联系,电影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我和我的祖国》的叙事结构与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相结合,为中国电影深厚的文化底蕴注入新的力量。在电影创作中,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和美学精神。正像吴贻弓导演所说的:“中国的电影,包括理论和实践,只有真正属于中国,然后才有可能属于世界”。
在绘画和造型艺术中,中国画与西洋画有着极大的区别。单从透视的角度来说,“焦点和散点透视的观点认为是中国传统绘画应用的透视是散点透视,而西方传统绘画应用的透视原理是焦点透视。焦点透视是一个视点的透视;而散点透视的视点是移动的,可以是多个视点的透视,这和沈括的“以大观小之法”远视距的透视理论形成对中国传统绘画透视的另一种解析。“《我和我的祖国》将七个篇章组合成一部影片,可以用“散点透视”的概念来解读:七位导演围绕同一个主角—祖国,以时间进程的推进,移动着解读了70年历史来的七个重要瞬间。散点透视的理论也用于创作实践中的观察方法,观察点不固定,不受视距限制,不同位置上的观察都可以按构图的形式组成画面内容。中国山水画表现出的万里江山,正式运用散点透视和以大观小的理论才做到并解释的。这条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聚焦了首次电动升旗的1949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1964年、中国女排比赛夺冠的1984年、香港回归的1997年、全民参与奥运会的2008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的2015年、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的2016年。影片虽由 7 个篇章组成,但因为基于“共同体美学”,情感和思想都是高度一致的。导演们的创意,让故事有着不同的视角和风格,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观众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更能够体会到“形散神不散”凝聚力。在这样的美学指导下,国产影片吸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并运用到一种新的艺术创作中,既符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审美又对接了当代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这对我国电影类型和叙事的发展做了新的尝试。
著名心理学家,“应用心理学之父”明斯特伯格认为,电影是一种心理学游戏。从心理学角度看,影片并不存在于胶片上,也不存在于银幕上,而是存在于通过赋予一系列无生命的影子以深度、运动、注意、记忆、想象、情感是影片得到具体实现的心理中。因此‘电影不存在于银幕,只存在与观众的头脑里’”。影片中的人物正如千千万万的你我,是中国人共同拥有的记忆、情感。基于“共同体美学”之上,观众在影片中的“共情”之感跃然于心。《我和我的祖国》的成功,超越电影本身,更是千万普通的中国人对国家日益壮大的认可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