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教育是由德国哲学家博尔诺夫提出的。他指出,在人生活中突然出现的非连续性事件如:危机、遭遇、不幸等,在人类生命发展过程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同时由此产生相适应的教育——非连续性教育。用非连续性教育的观点去剖析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干扰所带来的教育低效现象,能使教育产生良好的效果。在学校德育的实施过程中,因遵循德育影响连续性的原则,常常忽视了人类生命过程中的非连续性成分,造成非连续性教育的缺失,具体的缺失表现有:
(一)忽视德育事件中偶然因素
教育并不是一项可以预料的活动,在德育事件中存在的偶然因素,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传统的学校教育认为,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他们就会按照预定的程序或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一步一步逐渐完善。但存在主义认为,在人的生活中突然出现的一些非连续性的事件或外来干扰并不只是一种偶然事件,而是深深地隐藏于人类存在的本质中,也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不可避免的。生活中复杂的、难以预料的不确定因素都会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不能将这些事件纯粹地视为是外在的干扰。这种偶然因素将使学生原来的发展顺序中断并且转向另一面。这种转向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可能转向更好的、更高层次的、积极的一面。另一种情况可能会转向不好的、消极的一面。所以在学校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应认真的研究和积极地重视德育事件中存在的不可预测的偶然因素,它可以更好的促进德育教学。
主体之间存在道德冷漠
道德冷漠会导致主体间道德情感的弱化,阻碍其道德水平的正常发展。道德冷漠就是对道德的冷淡与不关心。这种冷淡与不关心既可能是一种主动的责任推拒,也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道德麻木,即在面对道德问题时没有反应,意识不到道德问题的存在,体会不到道德的召唤。学生如果产生道德冷漠和麻木,会阻碍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如近些年来,在学校中屡屡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这不仅仅只是施暴者对于受害者存在的道德冷漠,更是旁观者对于校园暴力事件的冷漠旁观。旁观者的“不作为”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助长校园暴力或欺负事件的发生。学校本应该是一个相互交流思想、是一个相互关心、充满正义感和人性关怀的场所。但学生主体之间的这种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和表现出孤立而自私的个体特征,都消解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同情,背离了道德教育的本心。
学生面对危机手足无措
危机有如人生发展的转折点或分叉路,需要学生对其做出正确的抉择。危机是指突然出现的、较大的又令人忧虑地中断了连续生活进程的事件。学生在其生命成长过程中出现危机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如学生青春期会出现生理危机、在日常学习中会出现认知危机等。在“功利主义”色彩的教育中,教育者忽视学生的情感世界,无视他们生存中面临的许多难题的“瘸腿”模式。如面对应激事件手足无措、心理承受能力差、应挫能力差等。学生经历这些后,其原有的发展连续性受到阻碍和干扰。面对危机手足无措,一方面,会导致青少年的犯罪。如哈尔滨16岁的少年忍受不了母亲长期的冷漠、训斥和打骂,用菜刀弑母事件。另一个方面,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相关资料表明,“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等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这些事件和数据正鲜明的摆在我们面前。在我国现代教育中,学生除学习以外,他们的内心世界很少得到老师的关注。学生在产生挫折感和无力感时他们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四)因自制能力弱而误入歧途
在人生路上,自制力是你顺利通过悬崖边的安全屏障。自制力,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控制能力。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时期,身心还不够成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外部事件还很难做出科学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影响自己的情绪和言行,从而影响自己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真实的案例,因学生自制力弱的问题,使自身误入歧途或陷入一种困境而无力逃脱,这会使学生在发展阶段存在危机的隐患。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不良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学生的自制力也面临着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