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现状及原因
国家规定综合实践的师资队伍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部是少数的综合实践专职教师,另一部分由各学科的所有任课教师作为兼职指导教师。这就意味着全校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可是当前的培训力量可能无法跟进,而且目前也缺乏课程的保障机制,所以我省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展处于这种状况:小学与城市学校热情高涨,中学与农村学校门庭冷落。综合实践活动还停留在少部分班级中开设,离课程设置的初衷相差甚远。
(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
物理是与生产生活联系得很紧密的一门课程,高中物理教学可以结合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将这两门课程加以改造并有机整合, 提高课堂效果,提升教师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犯错误的机会,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最终达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
高中物理无论是新课还是习题课,都可以找出许多让学生亲自实践的机会。例如高一物理的《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这节课,可在课堂上让每位学生单手捧书,在原地做小幅度的圆周运动,体验书本所需要的向心力大小与方向,并引导学生通过改变书本的质量、转动半径和转速等条件,进一步体验影响向心力大小的因素;又如高二物理的电磁学,比如关于“楞次定律”或“安培力”的演示实验,由于演示仪器数量有限,不能让学生每人都有一套仪器来操作,但可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各安排一部分时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上讲台来亲自动手操作一下,相信进行实践后的同学们会对这一节的内容更感兴趣;高二光学中的讲到“单缝衍射”时,可让学生在课堂上拿出两支笔合在一起,将两笔中间的狭缝对准教室日光灯的灯管,观察日光灯管由白色变成彩色的单缝衍射现象,学生观察了衍射现象之后,可能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如果单缝与灯管不平行呢?单缝与灯管的距离是否影响观测结果呢?缝隙的大小对观测效果有影响吗?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各种体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当学到光学中的“光的偏振”这部分内容时,不能只停留在“光是横波”这种结论式的教学,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给每位学生分发两张偏振片,让他们观察偏振现象,器材不足时可由教师演示:将两偏振片紧贴在一起放在面前,当两偏振片的透振方向平行时,让学生观察人脸发出的光通过偏振片后是什么样的,然后再把其中的一个偏振片缓慢旋转90度,让两个偏振片透振方向互相垂直,再让学生观察这时能不能再看到人的脸部。体验之后,学生可能会萌发几个新问题:如果两偏振片没有重合贴在一起,而是两个偏振片的平面不平行,会有什么效果?如果转过的角度不是90度,而是45度,又会有什么现象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教师接下来可安排一段时间供学生自主探究,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但不包揽学生的活动。当上到“光的折射”这节课时,若条件允许,给学生每人分发一快玻璃砖做探究性实验,若器材不够可给每个小组分发几个,让学生都有机会接触玻璃砖。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如何用家里的日常用品模拟制作光学透镜,例如在脸盆中斜插入平面镜来模拟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或用各种椭圆外形的透明瓶装水来模拟凸透镜做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