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案例式教学的内涵特征及在《原理》课中的运用
 
更新日期:2020-07-09   来源:   浏览次数:16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案例是案例教学法学习的教材内容,我国学者郑金洲教授在其著作《案例教学指南》中指出案例就是一个真实情境的描述。在该情境中,不仅包含有一个或多个

 
 案例是案例教学法学习的教材内容,我国学者郑金洲教授在其著作《案例教学指南》中指出案例就是一个真实情境的描述。在该情境中,不仅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1]。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组织学生学习教材,分析、研究案例,进行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2]。案例教学的一般操作程序主要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首先是课前准备。教师的准备工作主要有:精选案例、设计方案等。学生的准备工作主要有:阅读教材、熟悉案例、拟写讨论提纲等。教师收集、编写、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案例,并提前将案例发给学生,以便其阅读思考、收集资料并进行讨论环节的准备。这些活动中,案例的收集和选择是最重要的工作。选择的案例注意一定要具备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启发性和针对性这几个基本原则。劳伦斯认为,一个好的案例是一个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一个好的案例,可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只有真实生活中才能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它是学术思绪驰骋的依据,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景的记录,必须要把这一复杂情景解剖分析,再如实复原,以使人们能够理解它[2]。例如在讲到第一章第一节“价值规律”部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价值规律的作用,笔者选择了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一个部门——快递业。从古代的驿站到现代的邮政部门再到今天的各种快递公司作为素材,通过介绍快递业的兴衰起伏让学生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以及商品经济中树立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和竞争意识的重要性。

其次是课堂分析讨论。这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对于道德教育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活动也许是这种事例研究讨论。”主要是教师指导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一般来讲,教师可根据互补性原则或同类性原则按照学生的专业背景或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分组。小组内每个学生都可发表自己的观点,每个小组尽可能形成一致的观点,由学生记录下来。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向班级陈述本组观点和解决方案,同时,发言完毕后可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询问并由自己或本组成员作答。此时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和主持人,负责对小组的观点进行点评和对讨论重点、难点作补充,最后是拔高内容,由该案例引申出学习理论的现实意义,激发学习动力。并引导学生结合案例加深对原理内容的理解,升华主旨精神。例如在讲到第一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时,引入了时下的国际热点——中印关系进行分析。在提前一周将案例发给学生之后,让学生根据案例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课堂上简单地讲述了中印建交以来关系的跌宕起伏,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中印关系时好时坏,好的条件是什么,坏的原因又如何。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素材在课堂上展开了激烈的唇枪舌战,让学生明白了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内涵及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借此,不失时机地引出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畅想,让学生更深刻地明白了“互相尊重、求同存异”的处世原则,树立“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价值追求。借以点亮主旨、升华主题。

最后是课后总结评价。这个环节是对教学规律和经验的汇总,是一个修正内容提高水平的过程。将案例运用于教学过程后,对案例折射出来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对教学效果进行测试,并收集反馈结果和意见。这个环节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小组的负责人来完成,主要针对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案例讨论中的思路、重难点、关键问题,以及学生表现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反馈,最后形成总结报告。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案例式教学的内涵特征及在《原理》课中的运用

下一篇: 案例式教学的内涵特征及在《原理》课中的运用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