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情感的易化扩散:民间文化象征符号与文化认同
 
更新日期:2020-07-10   来源:   浏览次数:19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在创新扩散理论中,罗杰斯认为创新代理人的移情能力,作为创新代理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罗杰斯在书中指出,移情能力是指个体将自我融入他人角色,从而

 
 在创新扩散理论中,罗杰斯认为创新代理人的移情能力,作为创新代理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罗杰斯在书中指出,移情能力是指个体将自我融入他人角色,从而体会他人的情感和需求的能力。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曾在其著作《超越文化》中提到,文化中最重要的心理要素是认同作用。在民间故事创新扩散中,微电影作为“创新代理人”,代理人要想实现受众对民间故事的认同,就需要借助情感这一载体,帮助受众融入到微电影叙事过程中。
在生物学细胞的易化扩散中,物质从高浓度的细胞膜外转运到低浓度的细胞膜内,是需要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作为载体。因此,易化扩散是一个“被动”的过程。民间故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短视频时代新语境下,要想实现微电影传播的深层次“创新扩散”,就需要在“自由扩散”基础上,重新建构文化象征符号文化意义上的认同,来唤起观众情感。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受众对于微电影中的民间故事略识之无,微电影中的民间故事(影像)成为细胞膜外高浓度的“物质”,创新代理人(微电影)需要借助情感这一“载体蛋白”载体,实现物质向观众认知低浓度的一侧转运,完成这一“被动”的过程。在“被动”过程中,借助情感“载体蛋白”,变“被动”为“主动”,实现民间故事微电影的情感的“易化扩散”。

图2 易化扩散模型
英国美学家罗杰﹒弗莱(ROGER FRY 1866-1934)认为,艺术的最大功用是改善人的知觉能力,即提高人对情感形式的感知能力。他认为“我们既能感受到情感,又能观照这种情感。这里所谓观照到情感,则是指观照到情感的形式,并通过这形式去引发情感和体味意味。而这正意味着“情感”这一形式作为物质转运的载体蛋白,是实现民间故事(影像)向观众认知流动这一“易化扩散”的重要前提。
如定格动画短片《海上纺织之路·黄道婆》通过定格动画,在短短1分钟内,讲述了我国历史上纺织第一人——棉纺织家和技术革新家黄道婆的人物故事。作品故事围绕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这一主线来展开,影片通过呈现捍(搅车,去籽轧棉机)、弹(弹棉推弓)、纺(三锭脚踏纺纱车)、织(织机)以及“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黄道婆革新发明的棉纺织工具这些象征符号来引发观众情感的共鸣,以定格拍摄三维形象的方法模仿再现运动中的现实生活,逐格对动画人物或场景进行拍摄,选取象征性图像进行加工处理后,以一定速度连续放映,造成画面的动感和真实性,使其更加突出人物特点,主角黄道婆的故事更容易主动流向受众。第一幕,黄道婆乘船从松江府乌泥泾镇行驶到崖州,逃离了封建社会下家庭的压迫;第二幕,黄道婆发明的棉纺织工具——去籽搅车,在这一民间文化意识形态象征符号基础上,运用“打地鼠”这个游戏表现出黄道婆革新的去籽搅车的作用;第三幕:通过一根细线串起三种不同大小的纽扣,从小号到中号再到大号,每换一个号代表黄道婆发明的一个棉纺织工具:小号是去籽搅车、中号是弹棉推弓、大号是三锭脚踏纺纱车。通过“纽扣贪吃蛇”游戏,纽扣从小变大、从短变长体现了棉纺织技术不断进步;第四幕:通过用木锤敲打水果,果汁染色来表现黄道婆“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织造技术。
根据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John B. Watson)的“刺激-反应”理论(S=讯息→O=受众→R=效果)以及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共情理论”,这些捍、弹、纺、织以及“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民间文化象征符号就像针剂一样注射到广大受众的脑海,一次又一次地勾起其曾经的记忆,唤起情感上的“共情反应”,实现民间故事微电影传播的“易化扩散”。正如我国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心理积淀说”一样,去籽搅车、弹棉推弓、三锭脚踏纺纱车等作为棉纺织文化的象征符号,成为黄道婆民间故事流传至今的文化记忆,这些符号成为唤起当地人民曾经回忆的凭证,或者在新的语境下实现中国情感的表达,激起了群体审美意识和情感的共鸣,这种情感的唤起,正是微电影(短视频)多维、立体的视听传播方式,多方位地刺激着观众的不同感官所产生的对“心理积淀”的“反应”,也是民间故事微电影“易化扩散”过程中物质转运的蛋白载体。
美国社会学家乔纳森·特纳在《情感社会学》中提到,人类的独特特征之一就是在形成社会纽带和建构复杂社会时对情感的依赖。民间故事微电影的创新扩散,要充分挖掘优秀民间故事精神的意境,找到民间故事中的象征符号,借助情感“蛋白载体”,以“易化扩散”作为特色传播路径,建构一种民间文化的共同体验、价值归属,实现短视频时代民间故事微电影传播的创新扩散。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情感的易化扩散:民间文化象征符号与文化认同

下一篇: 情感的易化扩散:民间文化象征符号与文化认同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