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迁型独立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和学校和谐共生的逻辑性统一,是区域发展和学校发展整体性的统一,因此外迁型独立学院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内在的客观必然性。
(一)外迁型独立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
从世界大势来看,当前世界进入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集聚迸发,正在引发产业分工重大调整,地区竞争格局进行重塑。[1]同时,地方政府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一些深层次、体制性和结构性问题逐步暴露,一些前期相对不突出的风险隐患在外部冲击下开始显现,一些已有所收敛的风险暴露在经济下行情况下可能会与风险交织叠加,出现反弹。地方政府在新的形势下要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战胜各种风险的挑战,根本出路在于聚焦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因此,先进的科技创新要素和高素质人才是地方政府突出重围、浴火重生的关键,是地方政府赢得新一轮竞争优势的强力抓手。区域竞争理论认为,以高等教育为资源的“国民素质和科学技术”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其他影响竞争力的指标因素多数也与高等教育有关。高校集聚了科技、知识、思想、人才等要素,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职能,是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的主要依托,是实现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的关键所在,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引擎。国内外诸多实践表明,高校对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了事实证明。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校资源布局不平衡、不协调,高校分布偏集中于东中部地区,且又集中在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市,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地级市、县级市高校资源明显较少。以江苏省为例,截至2019年,全省共有167所高校,其中本科高校77所,从高校布局来看,南京高校有53所,占全省比为31.7%,其中本科高校有35所,占全省本科高校比为45.5%;另外,苏锡常镇等苏南相对发达地区有55所高校,占比32.9%,其中本科高校占比19.5%。这就意味着苏南地区拥有全省约65%的高校,而土地面积和人口占全省三分之二强的苏中苏北地区高校资源仅为全省的三分之一。近年来,由于国家、省注重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地出现了一批经济社会发展快、产业相对集中、人口密集的中小城市,这些地方对科技支撑、高素质人才支持的需求非常迫切,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的现状影响了这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逻辑决定了没有高等教育资源的地方自主培养一所高校是缓慢而艰难的过程。外部移植是可以较快弥补高等教育资源空白的有效举措。独立学院自身先天硬件办学条件不足在教育部趋紧的政策约束下矛盾越来越突出,寻求外部支持的需要契合了高等教育资源匮乏地方的需求,双方不谋而合走到一起,这就是近年来江浙等地中小城市积极引进独立学院到本地办学的内在逻辑和现实动力。
(二)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外迁型独立学院责任和使命,更是促进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19世纪60年代,美国颁布《莫雷尔法案 》, 以赠地形式支持发展大学。在赠地运动的推动下, 加利福尼亚大学、康乃尔大学等一大批高校相继诞生。赠地运动的开展赋予大学相应的责任: 高校在接受社会支持的同时,必须为社会服务,与社会紧密联系, 达到与国家、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生共荣。[2]根据调查,地方政府在引进独立学院在本地安家落户提供了极为优越的条件,一般除了免费提供土地、校舍外,有的地方还提供所有的配套设施设备、人才公寓、生均拨款、奖助学金等比普通公办学校还要优惠的政策与经费支持。一般来说,引进一所高校,最起码也要十几个亿经费投入,这对于经济新常态下的地方政府,还是有较大的财政压力。因此,花费如此高的代价引进高校在一些地方政府领导看来情同购买“教育奢饰品”,他们对于招进来的上门女婿寄予的厚望和提出的要求不言而喻。所以,服务社会对于外迁型独立学院来说具有其特殊的要求和意义。更积极主动服务区域社会,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现实生成逻辑的要求,是外迁型独立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对于外迁型独立学院来讲,外迁到异地办学不仅拓展了生存和发展的物理空间,更是创新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激发内部办学活力,提升办学水平的机遇。外迁型独立学院以前多属于校中校模式,没有独立的校园校舍,或办学硬件不足,长期以来和母体高校一起办学,导致其挤压母体高校的办学空间,占用母体高校的办学资源,影响了母体高校发展,反过来自身由于受到同质化办学模式的影响,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办学特色等方面缺少办学自主性和长远发展规划,因此,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办学质量和办学影响力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这从招生录取分数线、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可以看出。外迁后,独立学院要在新的生态和环境下,思考如何尽快适应环境,与地方经济社会生共荣,要凝练办学理念和思路,提升办学治理水平和办学质量,打造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异地搬迁办学中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