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勇德在儒家思想中体现最为丰富,先秦时期是勇德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庸》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可见“勇”在儒家经典中包含着丰富的道德因素。在儒家道德规范中“勇”终究在于形成一股(勇)“气”,致“勇”之路经由“持(善)”。宋明时期勇德内涵继续发展,多了一份智慧与理性。近代国学与西学碰撞,传统勇德与新文化思想交融。
(一)勇德的形成:先秦儒家经典中“勇”的内涵及勇德三境界
儒家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概念是“仁”,“仁”也是最高的道德范畴,“勇”是这一范畴中的子概念。《论语》载“刚、毅、木、讷近于仁”即刚毅的精神接近于“仁”。《荀子》载“刚毅勇敢,不以伤人”,具有刚毅勇德的人能践行“仁”道。孟子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精神是践行“仁”德过程中的勇敢行为。勇德是一种指向“仁”的道德实践。“勇”在《论语》中出现了16次,大多以“礼”、“义”、“仁”等同时出现: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子曰:“勇而无礼则乱。”(《论语·泰伯》)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勇”总是关乎仁德中的“义”与“礼”,儒家强调“知行合一”,“义”与“礼”之知要达至勇不可缺少“为”之行。
1、勇必有礼
“礼”是儒家伦理的重要要素之一。《说文解字》曰:“履也。” “礼”由一种祭祀礼仪发展成为一种做人的准则、规矩、制度。“礼”范导个体人文化、道德化,从而整合为社会的一套仪式规则,在道德方面成为一种行为规范。“礼”和“仁”是《论语》的两个核心概念,“礼”是通向“仁”的重要途径,“文之以礼乐”(《论语·宪问》)就是培养“仁”之德。“仁”和“礼”是体和用的关系:“仁”是道德品质,是理想人格;“礼”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具体的道德规范,具有外在仪节的规定性,是国家的法律或者地方的法规或者是部门的规章,“礼”具有调控人的行为、为人个体进行定位的作用,约束和规范个体的行为,在社会规范上起到一种维序作用。笃守“礼”的规范让个体在道德践履中不失相应的度。也就是说,“勇”要循“礼”而行,以“礼”制勇。《国语·晋语六》曰“勇以知礼。”可见“勇”中必有“礼”的制约和规范。子曰“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论语·阳货》)这段话可见君子之“勇”与小人之愚蠢鲁莽的界限。也就是说“勇”如果没有“礼”的约束,“勇”就不合道德之要求,不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因此,“勇”必有“礼”。
2、勇必有义
《说文解字》释曰:“义,己之威仪,从我从羊。”中庸曰“义者,宜也。”朱子解释为“宜者,分别事理,各有所宜。”“义”可以理解为一种适宜的、合理的道德准则。“义”在孔子看来,是君子人格的最根本的品质。《论语·卫灵公》写到“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学而》篇第十三章首次出现“义”:“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朱熹对它的解释是:“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 [10]也就是说,“义”是衡量一个人的品行是否符合伦理规范、社会价值的一种行为准则,是一种恰当、合宜的具有一定外在强制性的准则。《论语·阳货》记载“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勇”没有“义”的制约就可能产生“乱”的结果。勇作为一种善德,应包含“义”的成分,正如孟子所言:“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孟子认为要靠正直来培养浩然之气,即要与正义、正道相辅而行。荀子认为士君子有真正的“勇”,因为士君子“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 从儒家伦理来说,“义”是道德践行的最高准则,“有义之谓勇敢,故所贵于勇敢者,贵其能以立义也” 体现道义的原则,勇中有义,才是真正的勇德。“君子之“勇”不是意气用事的鲁莽冲动,见“义”才可以“勇”为。“勇”中有“义”才是一种善的力量。勇敢中含有道义,符合“义”的要求,“勇敢而协于义,谓之义勇” ]故,“勇”以“义”为规范,“义”是“勇”是否合宜的关键,有勇有义,见义勇为,才能称得上勇德。
3、勇必有为
义,勇之源头;礼,勇之规则基石;为,勇之落实点,为即做,即孔子说的“行”。“勇”不仅是义礼之上的不惧不恐,还是理性指导下的果敢决断。《礼记·乐记》载:“临事而屡断,勇也。”在思考之后,迅速做出正确的抉择,有所行动,才是“勇”。《荀子》所谓“折而不挠,勇也。”勇敢的人在困境中能人能承受痛苦,坚持到底。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知道是正义的事,没有勇气去执行,是没有勇气、怯懦的表现。“勇”的核心要素是超乎常人的承受力,藉于此,在遭受痛苦时仍然能够笃定信念采取行动。“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在孔子看来,君子当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君子在言行上从不苟且。《宋史·欧阳修传》中有一段关于“见义勇为”的评价:“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气自若也。”见义勇为的人,天赋其刚健勇猛,不管前方是地雷陷阱,还是万丈深渊,都勇往直前、义无反顾。见义循礼若无为,则为人格反例。孔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种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为”包含着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故能称得上于社会有益的勇德。“勇”落地为一种对抗与自我肯定相冲突的因素而“敢于”行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