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农民自主创业的优化:农民集群创业
 
更新日期:2020-07-13   来源:   浏览次数:15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1、国外产业集群理论早在19世纪末,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发现了企业产业聚集的动力是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韦伯(199

 
 (一)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
1、国外产业集群理论
早在19世纪末,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发现了企业产业聚集的动力是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韦伯(1997)在《区位论》将产业聚集的因素归纳为区域因素和位置因素,工厂能够自发的聚集在一起,是因为产业的聚集能够从最大程度上为企业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胡佛(1990)在《区域经济学导论》提出,产业聚集的重要原因是区域因素和外部经济。巴顿首次提出企业产业聚集与企业创新具有相关关系,企业的集聚会加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而促进企业创新,因此企业为了获得长久的生存空间,通过产业的聚集,促进创新。佩鲁(1950)提出,通过产业的聚集,培养一批成长能力较强的企业,形成经济“增长极”,以此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波特(1998)在《企业集群和新竞争经济学》中提出了新竞争经济理论,在特定区域范围内,为了最大程度获取知识和激励,通过在特定区域和业务上建立关系,从而赢得竞争优势。克鲁格曼(1991)主要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探讨了产业集聚的动因,认为外部规模经济是促进企业产业集群的动因之一。新产业区的组成主体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聚集是为获取竞争优势。但是这种研究只是局限于经济学角度,并未涉及地方制度文化方面的分析。次年斯科特(1992)认为,市场失效总是客观存在,因此以社会文化作为企业产业集群原因和发展的动力分析,能够从一定程度克服市场失效。
2、国内产业集群研究
农业产业集群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以农业为核心,与其他的企业、政府、中介等建立关系,在空间上聚合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整体(储霞玲、黄修杰,2017)。这种聚合整体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业供给结构,调整农业生产格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吸引劳动力不足,集群科技创新动力不足、政府调节失灵等(李继红、宋一淼,2007)。曹邦英、涂文明(2006),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发展角度出发,结合产业集群探寻出以优势农业集群和农业循环经济为基础,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优势农业集群具有的特征应该是农业规模化、农业产业化、农户企业化,从产业集群的建立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思路(周雪松、刘颖(2007)。但是在建立产业集群时,一般应遵循企业带头型、农业科技园链接型、合作竞争型等发展方式,在坚持实际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试图构建网络型产业集群,张迪、李铜山(2018)。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相应的动力支撑,对于产业集群而言,发展的动力就是集群创新,这种创新是产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相交互而产生的,能够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储霞玲,黄修杰,2017)。集群创新并不是没有方向的随意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坚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维护生态环境,鼓励农民参与企业创新,利用产业集群的创新打造区域品牌,以此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张霞、蔡根女,2007)。刘振滨、朱巧环(2018)从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基础、发展动力、竞争力塑造进行分析,认为只有立足自然资源、发挥区位优势形成市场定位准确的产业集群,最终通过竞争力塑造的关键环节,可以从根本上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产业集群的创新和发展的参与主体是市场和政府。政府的作用是在克服市场失灵带来弊端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因素,解决农区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在许多方面都有赖于地方政府的合理干预(叶依广、季漫云,2006)。
自1978年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截至到目前已经40余年。期间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得意改变,证明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性和恰当性。当然,农民集群创业的实践也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步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农民集群创业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农民自发型、合作组织(企业)带动型和政府推动型等三种模式。
已有文献从不同侧面,围绕着企业聚集原因、聚集因素、聚集动力、聚集困境、聚集发展模式等多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为本文的提供了研究基础和政策导向。但是对于在产业集群基础上,农民集群创业的条件、农民集群创业实践的路径以及农民集群创业的困境和相关的对策建议,学术界相关研究较少。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基础,而农民集群创业为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和经济发展模式。正是基于这个考虑,本文在系统的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产业集群发展情境下农民集群创业的可行性、梳理我国农民集群创业实践现状、总结现阶段农民集群创业模式、进而提出发展农民集群创业的对策和可行性建议。
(二)农民自主创业的演变
1、农民自发型
农民自发型集群创业的路径,基本是由当地有胆识、有闯劲的农民个体或者农户进行投资发起,随后其他农民或者农户进行跟进,最后形成农业产业集群。
上个世纪70年代,在福建长乐一带陆续出现一些小的服装加工企业,主营业务只是来料加工、来样加工、修补等。1978年的改革开放,在加工业链条延伸的情况下,当地一些有胆识的农民开始积极创业。1984年林敬恩参加了长乐市的第一家针织经编厂的准备和运作。三十四年以来,长乐纺织业由家庭作坊发展到集团企业,2014年、2015年,长乐纺织每年以增长近200亿元的速度快速发展,而2016年,长乐纺织业更是实现年产值达到一千六百多亿元,创下了有史以来的产值新纪录。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东洲街道黄公望村,由原华墅、白鹤、株林坞、横山4个村合并而成,2011年,黄公望村农民朱阿娟将自己新建三层小楼改为民宿,民宿正式投入运营,收益就达10多万,在其影响下,当地部分村民转向民宿经营。截至到2016年,当地形成规模的民宿大致有13家,全年接待旅客35万多人次,营业收入2500万元,创利税800多万元,解决了250多人就业。
由福建长乐和杭州黄公望村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得出,在农民自发型集群创业的过程中,往往都是由有胆识和先见之明的农户发起,经历若干年的发展,带动周边农户积极效仿,逐渐形成相关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发展,吸引政府的政策优惠和相关投资,带动集群产业核心和集群外围的发展,形成产业链条,从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提升当地经济发展。
2、合作组织(企业)带动型
合作金融组织必须立足乡村村社本身,调动村社内部和外部的要素充分流动,助力集体经济发展本村新产业、开发新功能。合作组织(企业)带动型的农民集群创业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依托农业区位优势发展,农民寻求优势环节和链条,进行创业,形成农业企业集群、生产集群或加工集群的过程。合作组织(企业)带动型的农民集群创业晚于自发型农民集群创业,这主要是改革始于农村,农村接触市场化的过程更早造成的。合作组织(企业)带动型的农民集群创业是在城市改革甚至以后才逐渐开始的。合作组织(企业)带动型的农民集群创业虽然发展比较晚,但是由于企业或合作组织良好的运行机制,发展迅速,并迅速形成了“合作组织(企业)+农户”的模式及其创新,在全国推广开来,形成了许多大的农业基地和农业集群,使大量的农民完成创业。
龙头企业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带动集群范围内其他企业和农户的发展,从而形成独特的经济发展优势,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合作组织带动性最为突出的特点。龙头企业有着较为完善的资金链条和规章制度。在这一模式下,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单个农户自律性差、资金来源差、知识素质较低的境况。
合作组织(企业)带动型的农民集群创业比较有特色的是山东地区。山东作为我国最早创立并实施农业产业经营的省份,“公司+农户”的模式为农民集群创业提供许多便利条件和宝贵经验。例如山东诸城外贸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五百多家国家重点骨干企业,一百多家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国家贸易,工农业一体化试点企业,带动农民集群创业。 数年来,公司加快农业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从未间断。 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公司+农户”的现代化的创新型经营模式,国际市场竞争涌入了数百万农民参与,连续七年实现利税1亿多元,有效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合作组织(企业)带动型的农民集群创业更多的利用合作组织(企业)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合作组织(企业)作为动力源,带动农民参与到合作组织(企业)的外围生产,使农民完成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这是合作组织(企业)带动型的农民集群创业的最本质内涵。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农民自主创业的优化:农民集群创业

下一篇: 农民自主创业的优化:农民集群创业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