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特殊的技术进步方式,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最显著的影响就是促进就业和导致失业,这两种影响如同硬币的两面,相伴相生的。以人工智能对翻译市场的影响威力,随着人们越来越多使用人工智能取代人工翻译,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人工智能的使用提高了翻译效率,继而提升了国际贸易的交易效率,打动了与贸易行业相关就业需求,另一方面,替代效应不可避免造成大量翻译的失业(Brynjolfsson,Hui和Liu,2018)。
(一)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
第一。微观视角: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岗位生命周期
通过创造新岗位增加就业。技术进步通常会通过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增加就业。例如,19世纪下半叶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后,农业的劳动份额和就业率不断下降。技术进步在挤出大量劳动力的同时,在第二、三产业创造一系列新工作岗位,这使得社会总就业量不降反升。与之类似,Acemoglu 和Restrepo ( 2017,2008)认为,人工智在使得一些岗位走向消亡的同时。也创造一些新岗位,基于这一认知,他们构造了一个就业创造模型。在这些新岗位中,人和人工智能之间呈现一种新的互补关系。埃森哲对全球 1000 多家正在使用或正在测试人工智能或机器学习系统的公司分析后认为:人工智能创造的新职业可以归纳为三类,分别是培训人员 ( Trainers) 、解释人员 ( Explainer) 和维护人( Sustainers) 。这一分析结果和James Paul 和 Nicola(2017)的研究结果类似。Gaggl 和 Wright ( 2017) 使用英国数据分析后发现,技术进步提高了对非常规认知工作任务的需求,但对常规型认知性任务取代趋势并不明显。换言之,在英国,人工智能互补效应对于替代效应。促进了就业
近年,中国岗位生命周期呈现缩短趋势,中国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编制的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和1999年版本相比新增职业347个,其中不少新增职业带有技术进步的烙印。2019年4月,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13个新职业,其中和人工智能相关的新岗位包括系统运维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
导致岗位生命周期缩短或走向消亡。技术进步替代效应大于互补效应失业率就会增加。Aghion 和 Howitt(1994)发现,技术进步可以使得工作岗位消亡或生命周期缩短,这正是导致失业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我国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的职业数量比1999年第一版减少了547,考虑道新增职业,这意味着894个职业消失了。袁玉芝 、杜育红(2019)认为,人工智能导致劳动力市场中要求程序性认知技能和非程序性身体技能的工作岗位需求下降甚至被取代。
为了探明不同岗位的分部和生命周期,美国劳工部资助了o*net数据项目,该项目又北卡罗莱纳州商务部承建,这是一份包括1000种职业的调查数据。基于o*net数据库,Acemoglu和Restrepo对不同职业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概率进行了预测。
对工作时间的影响。Michaels,Natraj 和 Van ( 2014)对 17 个发达国家研究后发现:1993 —2007 年,高技能工人的平均工时增长,中等技能劳动者平均工时下降。Graetz 和 Michaels ( 2015)则发现,技术进步导致低技能工人的平均时间减少,高技能工人的工时则没有受到影响,这表明,技术进步对工时的挤出效应存在技能偏向。
第二,宏观视角——劳动力市场供求。在完成某些工作任务时,人工智能比人更具有比较优势,在此情况下,用人工智能替代人就提升了完全该任务时的劳动生产率。当互补效应发生,意味着新的分工方式替代了旧的分工方式,也提升了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势必降低缩短生产单位产品或服务所需要的时间,这为企业赢得了降价空间,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扩散的过程中,痛通过创新和知识外溢机制,不少新产品、新服务进入市场,激发了新的潜在需求。上述两种方式都扩大了总需求,继而有利于扩大作为引致公需求的劳动就业。
第三。导致技能需求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有偏的,这体现在同一技术进步方式对不同群体的影响可能不尽相同。Acemoglu(2002)将技术进步分为技能偏向型和技能退化型,前者会增加对高技能或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后者会增加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孙早、侯玉琳(2019),工业智能化将促使先进设备工业智能化将促使先进设备替代初中和高中学历劳动力,并增加对高、低教育程度劳动力的需求,导致中国劳动力就业需求结构呈现“两极化”特征。
对劳动力需求的长期影响。长期看来,技术进步并没有造成大规模的失业,甚至是的总需求略有上升。美国劳工部的数据显示:1959年到2017年,美国的总就业人口从 6386.8 万增至 1.54 亿,而同期美国总人口由 1.76 亿增至3.27 亿,美国总体就业量和人口基本的增长比例并没有显著差异,这意味着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的长期影响并不明显。
缓解制造业的“用工荒”和“劳动技能短缺”。2010年后,中国人口红利期窗口关闭,加之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大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工流入地——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生活成本的过快上升客观上阻碍了人口流动。中国制造业近年开始面临较为严重的用工荒和劳动技能短缺,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中国在快速工业化后,又面临过早去工业化的倾向,导致整个国民经济有脱实向虚的倾向。这种情况之下,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和劳工本的上升、劳动技能的短缺对中国制造业而言可谓雪上加霜。在此情况之下,用机器替代人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劳动供给不足和劳动技能短缺,这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对失业的影响
长期来看,技术进步对失业率通常并无显著影响。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美国失业率为 3.9%,这一数字低于历史上大多数时期。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虽然短期失业率有过波动,但美国的长期失业率没有显著变化。
尽管如此,技术进步还是会在中短期对劳动力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造成结构性失业,甚至大规模失业潮。人工智能,Frey 和 Osborne(2013,2016,)经过测算发现,在美国、中国和印度,现有工作岗位被计算机取代的概率分别为47%、77%、69%。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对失业的影响可能高于其他技术进步方式。
第一,造成结构性失业。在技术进步的背景之下,相比传统意义上的人力资本,技能同样成为劳动力市场供求能否匹配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Akermen et al., 2015)。这往往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人力资本更多是通过技能掌握和学习能力影响岗位技能的供求匹配程度。另一方面,已经掌握到技能过时的速度越来越快。当一项技术有进步对社会影响程度越深,发生技能错配的概率也越来越大。
在创造性—破坏机制的作用下,技术进步通常会造成经济中原有的产业结构、地理空间结构、技能结构、产业地理分布发生显著变动,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技能结构发生重新排列组合。
当技术进步导致劳动市场出现这些错配,如果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劳动力市场供给结构很难及时进行调整,这将导致劳动力供求之间在劳动技能、地理空间、人力资本、产业分布等维度上产生一系列错配,从而造成导致结构性失业。
当挤出效应发生时导致结构性失业时间,不外乎面临四种选择,第一,提升人力资本或者学习新技能后进入技术进步创造的新岗位就业,第二,第二,退出劳动力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