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团队在创业初期的构思中,不能仅仅以迎合市场需求为前提,架空了专业知识,而应该在创业初期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并与所学专业进行相结合,提高创业的专业特色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强与专业课老师的沟通,通过老师的指导融入专业教育知识挖掘新的创业资源和途径,拓宽产品功能性,拓宽创业范围,构建创业文化,使其更具专业化特色,降低被替代的可能性。在组建团队时要结合各个专业,有选择有针对的吸收成员,拓展团队内部的专业能力。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也要加强创业意识的专业化,不能仅仅局限于产品本身,对于配套的价值链也需要学习掌握,例如产品前期的研发,后期的营销,这样才能够使创业团队的专业化得到完善,使创业团队的项目成功得到相对保障。
(二)强化入驻团队跟踪管理
创业团队入驻孵化平台开始项目经营的过程中,学校应该联合相关部门例如团队所在院系、学院团委、校团委、后勤集团、财务处等进行跟踪指导管理,一方面可以对入驻团队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在孵项目更加规范化。所涉及到的部门可以成立管理监督委员会,实时掌握项目的运营情况,并对项目本身进行阶段性评估,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项目负责人优化建议,结合市场需求适当调整以应对经营过程中的阻碍,使其能够健康长期发展。同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对于在建项目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对于出现扰乱秩序或者借用校园资源挪为他用的非创业项目进行责令退孵,以确保孵化平台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完善创业教育指导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要重视实践性创业训练。高校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特色设置理论教学课程,除了本校的专业任课教师,还应该聘请一些校外具有专业创业知识的专家或者有一定创业成果的创业者走进校园,为创新创业的理论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新的思路。同时在创业实践实训方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校内可以通过组织创业实践大赛的形式让学生模拟实践,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经验,校外可以鼓励创业团队多参加国内知名大赛,如挑战杯、汇新杯、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通过实践让创业团队对一个项目的策划、启动、协作、运营一系列流程有更具体化的了解,从而也可以评估团队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使创业形式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
(四)加强政府和社会互动性
高校在创业层面可以实行开放式教育,整合高校和政府、社会多方资源,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互动,推进高校园区的协作发展。对内为创业团队提供场地和教育,对外协作可以增加社会信息的传递性,建设高校、政府、企业综合协作平台,联合区域内各所高校形成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形成区域内创新创业集群效应。政府层面可以保证国家政策的有效实施,为创业团队提供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层面可以共建校企实践项目,企业专家一方面可以进校对创业团队进行实践培训,建立创业团队绩效考核制度,为创业团队提供项目指导、风险评估和运营扶持等全方面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将创业者引入企业内部进行实习实训,让创业者参与到已经运营的项目中,提高创业能力完善创业系统训练。通过政府扶持、校企协作为创业团队构建有政策、有服务、有保障的创业环境,扩大创业规模和项目孵化成功率。